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
近日,“中國第二季度GDP總量超日本,躍升世界第二”的消息引發了中外媒體和民眾的持續關注和討論。討論的話題集中在:應該怎樣來看待中國GDP躍升世界第二?中國能否站穩這個“第二”?“GDP第二”是否意味著“世界經濟責任第二”?“第二”的背后更應關注的是什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就此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暢談了他對這些話題的看法。
是好事但應冷靜看待
問:中國經濟總量在第二季度躍升世界第二,您認為這對中國有哪些標志性的意義?我們該如何冷靜客觀地看待?
湯敏:首先,這是一件好事、來之不易,是全中國人民努力了幾十年,等了幾百年的大好事,標志著中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的提高,這是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
但是,我們不要過度宣揚這件事情,或者過分地高興,因為這對中國來說并沒有什么根本的變化。從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最重要的指標人均GDP來說,中國目前比發達國家差得還很遠,日本的人口只是中國的1/10,也就是說,我們10個人才能創造出相當于日本1個人的GDP來。從歷史上看,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占全世界GDP的25%—30%,總量居世界第一,但那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只是英國的1/5。人家2000萬人口、40條戰艦、7000名遠征士兵,而有4.1億人口、上百萬軍隊、GDP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卻一下子被打敗了。所以,GDP總量能說明一定問題,但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大或者一個民族的強大,更重要的是要從人均GDP來看,而且也不能只看GDP,還要看人的素質、創新能力、工業、農業、軍事以及國際競爭力等其他很多方面。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們都還差得很遠。
所以說,這個“世界第二”將增強我們的信心,提高我們的國際影響,另一方面,我們還是應該按照鄧小平所說的“韜光養晦”,一心一意謀發展。而且我們要知不足,知道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與老百姓的期望還差得很遠,還要繼續努力。
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堅持改革開放,就像溫總理最近在深圳講的那樣,要改革開放,不開放不改革死路一條,30年前是這樣,20年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改革開放才有活路,不改革開放,早晚是要挨打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