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淡化教師節
?
很多西方國家并沒有設立專屬教師的節日,例如英、加、澳、法等國均沒有教師節。美國在1971年由參眾兩院立法規定,以中國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誕辰日,即每年9月28日為其教師節。雖然有教師節,美國普通師生卻很少感到它的存在。
記者采訪了廣州華師預科中心多位美國教師,他們表示從未在自己國家專門慶祝教師節。就讀于三藩市市立社區大學的小艾在美學習已有兩年,他表示在美國從沒感覺到教師節的存在,美國人認為教師是提供教育服務的工作者,教育學生是其應盡義務。
新通國際資深美國留學專家莫潔瑩表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教師的觀念與東方人不同,東方國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至今影響廣泛,而美國人認為人人平等,教師是一種職業,教好學生是一種義務,它是以“權利和義務”的思維來看待師生關系。尤其是私立學校的學生更是以“消費者”的心態來享受教師提供的服務。
?
基于師生平等的認識,西方國家的學生常常傾向于挑戰老師的權威,而老師也將其視為正常現象。反之,學生仰視老師的做法令他們不易接受。華師預科中心的英國教師戴米安認為中英兩國學生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有質疑老師的精神。“中國學生對我講的一切觀點都毫無條件地接受,并抄寫在筆記本上;然而在英國,學生在課堂上質疑老師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說:“我希望中國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逐漸變得叛逆一些,這對他們今后適應海外大學的學習方式有益處。”他表示,學習更重要在于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合理提出獨特見解。
?
除了文化觀念的差異外,教育體制的不同也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中國學生的升學很大程度是依賴老師的教導,而美國學生升讀名校除了必須具備好成績外,還要參加各類比賽、加入各種俱樂部來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對老師的依附性沒這么強。當然,學生也會喜愛甚至崇拜優秀的老師,但不會迷信權威,老師一般也沒有架子,師生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
?
可見,東方國家更重視從禮節上敬重老師,全社會對老師有特殊的情結,學生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演變成某種依附關系;而西方國家在形式上比較淡化,他們從人人平等和權利義務等觀念出發,衍生出學生敢于質疑老師的精神。然而,無論形式上如何不同,東西方重視教育的精神是相通的。廣東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主任徐志成認為,世界各國公認尊師重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越進步、越進步的社會越尊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