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這輛“房車”的照片被傳上網,因其簡陋,被很多網友稱為“有車有房一族的最心酸解讀”。對于這個形容,馮增搓了搓滿是機油的雙手,呵呵一樂:“城市人條件太好了,其實我在鄭州換了多少次窩了,就這個還像個家。”
1987年,15歲的馮增背著一床棉被從淮陽老家來鄭州當學徒,住的是群租房,墻壁都是石灰板,冬天的時候一起床,“渾身能結一層冰”。
1998年,馮增結了婚,帶著妻子在鄭州開鋪子,那是他頭一次租單間,7平方米的小屋,就有一張掉角的舊床,舊床還要當桌子用,又要當椅子用。
2003年,因為拆遷,馮增夫婦被迫在中州大道的一條公路旁重新租房,這回趕上了“好運氣”,他們租到了一間帶著地下室的鋪子,3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又涼快又寬敞,夫妻倆甚至可以帶著大女兒玩跳房子。但好景不長,次年春天,由于綠化帶改造,他們又要搬家了。他們找到一個城中村,每月200元,不帶窗戶。那年夏天,2歲大的馮佳明差點沒熱死在屋里,醫生直說“危險危險”。
過一年,又是拆遷。開發商還是兩年前那個,據說是為了擴充小區。那時已小有積蓄的夫妻倆租到了現在的大鋪子。為了省點租金,馮增在鋪子里裝了個高架床,就算“商住兩用”了。
妻子劉宗英至今還埋怨,夏天鋪子里特別熱,胳膊能被蚊子“咬粗一圈”。因為蚊子多,大個兒的蜘蛛也多,高架床靠近房頂,一夜的時間,十幾個蜘蛛網就能從枕頭邊直排到房頂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馮增躺在朋友的大貨車前座休息,覺得弄個“房車”沒準挺舒服的,還不怕“拆遷搬家”。便靈機一動,花了6000多元,買下這輛二手車。
當時,有朋友提醒,花這么多錢不如租房呢。每到這會兒,一向老實的馮增便會驕傲地解釋道,“這你就不懂了,現在這輛車,光賣鐵也能一分錢不虧,建樓得用鋼筋吧,這樓市,鋼鐵準漲價。”
搬進車里那天,劉宗英特意從舊貨市場買來了維尼熊圖案的布單子鋪在床上,還特意提醒幾個小孩“要注意車上衛生”,很少喝酒的馮增一氣喝了兩瓶金燕麥啤酒。
上初中的大女兒則偷偷地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在這個城市里,屬于我們全家人自己的‘房子’誕生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