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置點鐵床上的小孩(記者 王紹兵 攝)
回家
20日,天空放晴,龍泉鎮出現了久違的太陽。吳金芳趕緊把臟衣服拿到積水中清洗,晾在樹上。
龍泉鎮法庭安置點院子的鐵門、樹上全是受災群眾晾曬的衣服。“晚上緊急轉移時沒有帶什么衣服,現在得趕緊曬干。”吳金芳在玉夏村的家目前仍然泡在水中。
安置點的婦女們在洗衣物的時候,男人們也準備著自己的事情———趁著水位有點下退,設法回家里看看。盡管朝東村的吳玉瓊昨天已經聽回村的村民講過,自己養的羊和雞都淹死了,但還是希望別人看錯了。一大早吳玉瓊就叫自己的男人和其他人回去,看有什么東西能帶出來。
龍泉鎮鎮墟16日出現嚴重積水,回家已經成為朝東、朝西、新村、玉夏四個村大部分村民最困難的事情。鎮墟的積水從19日晚上已經開始下退,但退得很慢。
“10厘米”———東占村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李平桃昨天上午專門找人量過。“按照這樣的速度,即使不下雨,全部退去也要半個月。”對于如何排水,李平桃顯得很無奈:“四面都比鎮墟高,只能等著自然滲下去和蒸發。”
搬運救災物資(記者 王紹兵 攝)
救助
龍泉鎮這次有兩個集中安置點,一個在鎮里的法庭,一個在新村的山上。
山上的安置點除了部分住在村民的樓房里外,還搭建了一些帳篷。臺風就要來了,住帳篷太危險,山上安置的群眾全部都要再次轉移出來,鎮里和村里的干部目前正在忙這件事,因此,法庭這里安置的群眾也從18日的1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240多人,山上剩下的70多人也正在往這里轉移。
18日晚上,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辭的關心下,安置點的群眾都分到一床被子,第二天中午,區政府又設法運進來150張鐵床,上下鋪可以睡300人。每個安置點都安排了醫療人員值班,生病了可以免費看。
“法庭安置點還專門開辟了一間屋作為廚房,里面不僅有方便面和餅干,還有大米,群眾餓了可以隨時做飯吃。”李平桃說,受災群眾生活物資很充足,區政府和鎮政府領導都明確表示,需要多少就給多少,決不讓群眾餓著。
20日上午,法庭安置點迎來了三批特殊的客人,一批是市里的領導來看望大家,一批是衛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員前來消毒,還有一批是一個愛心人士通過剛剛恢復的一條臨時道路,送來了5000斤大米和幾百床棉被。
安置點的受災群眾正在生火做飯(記者 王紹兵 攝)
午飯
快中午的時候,早上回家的男人們陸續回到了安置點。
吳玉瓊牽著6歲的兒子走到男人跟前,接過男人遞過來的幾套被水浸泡過的衣服,男人說了兩個字:“沒了”。吳玉瓊知道,指的是自己養的3只羊、20多只雞和3頭豬。
“地里的莊稼淹了,家也被淹了,以后的生活可咋辦啊?”雖然吳玉瓊有準備,但心里還是有些失落。周圍的群眾安慰她:“政府一定會幫助我們的。”李平桃也說,區里和鎮里正在研究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的方案。
得到安慰后,吳玉瓊說,其實已經很知足了,當天晚上如果不是干部和解放軍及時趕到,自己一家人可能都淹死了。
短暫的喧鬧后,安置點的群眾開始準備午餐。有的吃方便面,有的吃餅干,還有的在做飯。吳金芳說,大家都反映,政府送來的米品質很好,做出來的飯比自家種的還香。
大人們準備午飯時,6歲的王寬麒和姐姐拿著掃把清掃垃圾。“今晚這里有演出,你可以來看。”區里正計劃在龍泉鎮舉辦一場晚會,慰問受災的群眾,王寬麒向記者發出了邀請。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