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25日消息? 2010年,又是地質災害頻發年,四川、甘肅等多地相繼發生泥石流。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三院)研制的一大批應急救援裝備,在災區救援和重建中顯露身手,讓人們領略了高科技的魅力。
滑坡監測預警系統——
把脈山川河流,診斷地質災害
10月18日,北京細雨蒙蒙,航天三院的兩名技術人員從豐臺云崗出發,前往甘肅舟曲,要為災區安裝一套他們最新研制的滑坡監測預警系統,幫助舟曲把脈山川河流,診斷地質災害。
據技術人員介紹,裝上這套系統后,舟曲的山體哪怕有1毫米的微小位移,都能被及時監測到并上報。這是航天三院用20多年積累的航天高科技研制應急救援裝備、服務民生的一個最新案例。
據悉,全國有23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當地百姓大多采取在山體裂縫上貼紙條、拉繩子等土辦法監測地質災害。三院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們投入精兵強將,陸續研制出了新一代滑動測斜儀、水平測斜儀、固定式測斜系統等,已成功應用于北京、新疆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技術水平國內領先。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不久,由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多種自然災害,使災區雪上加霜,導致監測難度加大,直接影響救災工作。關鍵時刻,航天三院派出技術團隊,向災區捐贈了5套鉆孔測斜儀,發揮了關鍵作用。
此外,航天三院先后在四川雅安建立固定式測斜系統監測系統,在重慶南川頭渡鎮和江津鎮建立滑坡監測試驗點,成為全天候的千里眼。
科技創新無止境。2009年12月,航天三院配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聯合中國地震局、中國地質大學、中科院計算所等單位,進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面向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傳感器網絡研發與應用驗證”申報,目前已獲審批。
森林災害預警指揮系統——
讓森林防火告別人海戰術
2009年1月25日下午4時25分,北京市西郊某處發生森林火情!
2009年2月6日上午10時許,北京市南郊某處發生森林火情!
所幸的是,這兩次火情都沒有逃過 “森林災害預警指揮調度系統”的“眼睛”。由航天三院航天海鷹安全公司研制開發的這套系統及時發現火情并上報,當地消防部門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撲滅了火情。
為了及早發現森林火災,我國擁有專、兼職護林員100多萬人,各類高山瞭望臺觀察近17000座,各類可見光視頻監控系統上千套;再加上航空護林飛機和衛星林火監測,形成了一個嚴密的森林防火監測體系。然而,現有的各種手段,如人工巡視、瞭望、可見光視頻監控等,還無法達到早期預警、及時發現,一般都是在著火以后,甚至火勢較大時才可觀測到,不利于對火勢進行有效的控制。
航天海鷹安全研制的森林災害預警指揮調度系統,是通過前端紅外熱像儀感知所監控區域內的物體溫度,將信息傳輸到后方計算機進行分析與處理的新型火災預警系統,可以在任何氣候及光照的條件下探測到物體紅外輻射,實現了火災發生后的自動報警、現場搜索、圖像記錄等功能。這套系統的過人之處,還在于它敏感度高,能將厚厚的落葉下的著火點提前發現,也可以對煙頭、打火機等低溫小火源實現適時高溫預警。
該系統的成功實施,使得現有的安防、消防、應急指揮系統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推動安防、消防、應急系統向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將徹底告別以人防為主的“人海戰術”。
近年來,非典、甲型流感等突發公眾衛生事件對關鍵檢測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F有的一些固定或手持體溫檢測設備存在檢測速度慢,易受身高、檢測距離影響,誤差大,檢測人員容易被傳染等問題。航天海鷹安全集成18年的技術積累,研制成功了集光電技術、熱成像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控制技術于一體的高科技產品——人體體溫監測系統。據介紹,只需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安裝好系統,便可實現對大流量移動人群的無阻擋、隱蔽、快速檢測,具有全自動、全適時、全天候、高精度等特點,設備無需接觸被測人體,儀器即可顯示每個被測者的熱圖像和最高體表溫度,操作人員即可獲得準確數據。若遇到發熱病人,儀器會立即進行聲光報警,及時有效地防止人群的交叉感染。
微燃機電站——
幫助災區盡快恢復電力
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給中國電網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全國范圍電網停運的電力線路共36740條,因冰災停運的變電站共2016座,造成了高達1510億元的巨大損失。
那場冰雪災害過后,三院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承擔了國家發改委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支持項目——微型燃氣輪機發電站的研制任務。經過兩年多努力,終于研制成功相對機動靈活、綠色環保的微型燃氣輪機發電站:個頭有雙開門冰箱那么大,功率為30千瓦,24小時連續工作壽命可達4年以上,綜合效率達到85%以上,距離10米處噪聲低于60分貝。
令人稱奇的是,微燃機電站的“食性”很雜,幾乎不挑食:什么柴油、煤油、天然氣、沼氣、垃圾氣等可再生能源,統統都能及時消化,變為電能。
在災害發生前,微燃機電站可以作為重要場所的應急電源,可與市電網并網工作,當電網正常輸出時,微電站在待機狀態,當出現突發事件而造成電網掉電時,微電站可以在3秒內迅速啟動發電,確保重要場所、重要活動的供電。
在災害發生過程中,它可以作為救援保障的應急電源,因為它采用模塊化設計,重量輕,體積小,各模塊之間拆裝方便,在冰雪、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時,道路損壞、供電系統癱瘓的條件下,微燃機電站可分解為若干由單人即可負擔的模塊進行運輸,模塊化的電站在現場組裝。
災害發生后,微燃機電站可以作為重建的新型發電技術,彌補電網穩定性不足、負荷大等問題,充當分布式供電的主力。微電站冷熱電聯產時的綜合能源利用率達到85%以上,利用燃燒后的廢氣,既可以帶動空調制冷,也可以提供洗澡用的熱水。
微燃機電站也可以為商場、醫院、銀行、大廈等重要場所應急發電,還可以為地質勘探、采礦等野外作業供電,以及廣大邊疆及邊遠地區的供電,是理想的應急救援設備,被譽為災害救援的“大力神”。目前,微燃機電站已經有10余項專利獲得授權,真正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航天三院院長劉爾琦表示,今后將按照“做強軍品基業,壯大民品主業”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應急救援裝備研制,壯大應急救援裝備產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