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積極構建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稅收制度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體現,既關系到國家的財政收入,也與廣大企業、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這段時間,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稅、資源稅、環境稅等話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這些稅種的推出或改革,對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何在?對企業和百姓會帶來哪些影響?怎樣更穩妥地推進相關改革?從今天起,我們陸續推出系列報道,圍繞上述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編 者
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日公布的車船稅法草案吸引了眾多目光。與現行的車船稅條例相比,草案作了哪些改進與調整?廣大有車族對此怎么看——
從“一刀切”到分檔征
焦點一
車船稅屬財產稅,為何要按排量征收?
新的車船稅法草案最大的看點,是對載客少于9人的乘用車稅負,由現行的“一刀切”征收改為按發動機排氣量大小進行分檔,排氣量在1.6升及以下的小排量車,稅額幅度降低或保持不變;1.6升以上至2.5升的中等排量車,稅額幅度適當調高;排氣量為2.5升以上的較大和大排量車,稅額幅度有較大提高。
對此,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按照現行條例,豪華車和普通車都按相同的稅額繳稅,這不能充分體現車船稅的財產稅性質和應有的調節功能。便宜的普通車少交稅,價值貴的豪華車多征稅,這樣才更加公平合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車主有這樣的疑問:既然車船稅是財產稅,計稅依據應該是汽車的評估價值,為什么這次調整卻按汽車的排氣量分檔計征?同等排量的汽車,價格可能相差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按排氣量征收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劉尚希解釋,車船稅由統一計征調整為按汽車排氣量大小分檔計征是一個進步,這里面有兩層考慮:
其一,一般來說,汽車排氣量大小與其價格是正相關的,即排氣量越大的汽車價格越貴。按排氣量分檔計征,基本上可以體現車船稅的財產稅性質,同時稅收征管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如果按汽車評估值計征,每年就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價值評估環節,征收成本就會大大提高。表面上看,按評估值計征對每位車主可能更公平一些,但從整個社會成本的角度看,這樣的征收方式是不經濟、不劃算的。其二,按排氣量分檔征收,可以更好地發揮車船稅應有的調節功能,鼓勵使用低能耗、低排放的小排量汽車,對汽車消費起到政策導向作用。
焦點二
按排氣量分檔征收,是否增加了車主稅負?
“我家的汽車是2.5升的,我算了一下,實行分檔征收每年要交的車船稅從480元增加到1600多元,稅負一下子重了好多。”北京的孫女士說。不少車主與孫女士有同感,由于車船稅每年都要交,一年增加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確實是筆不小的負擔。
從目前公布的方案看,實行分檔征收確實增加了相當一部分車主的稅負。據統計,1.6升及以下排氣量的汽車占現有乘用車總量58%左右,這部分車主的稅負基本沒有增加或略有下降;而排氣量在1.6升以上的汽車約占乘用車總量的四成,這部分車主的稅負明顯增加。
對此,劉尚希認為,增加部分中、高排量車主的稅負,應從整個社會的層面去權衡。從目前來說,有車的家庭在社會上還是少數,他們的財產收入要比農民工等低收入階層高出很多,適當增加這些人的稅負,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和收入差距。當然,車船稅稅負增加也不能過重,因為汽車進入家庭越來越普及,汽車產業也是我們鼓勵發展的產業,如果稅負過重可能會加大一般百姓的經濟負擔,不利于汽車消費和產業發展。
對于車船稅稅負增加,不少車主表達了不同看法:近年國內汽車價格呈逐年降勢,車船稅作為財產稅也應當相應下調才對。過去一輛20多萬元的車只交幾百元的稅,現在一輛10多萬元的車就要交1000多元的稅,這在道理上很難讓人接受。也有車主認為,即使車船稅實行分檔征收,也應當考慮汽車每年的折舊,逐年減少計征稅額。汽車折舊在汽車每年上保險時就有評估,只要這些信息能共享,在稅收征管操作上并不復雜。(李麗輝)
按排氣量大小收取車船稅,會給汽車生產、消費結構帶來一定變化
廣汽豐田 主打小排量車
排量在1.0升及以下的乘用車稅負減輕,大排量乘用車稅負大幅增加,新車船稅草案按照排量分7個檔次征收的做法,將給汽車市場帶來哪些變化?汽車企業又會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呢?11月3日,記者采訪了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馮興亞。
“按排量分檔次征收車船稅,體現了政府推動汽車行業節能減排的意愿。”馮興亞指出,今年車市繼續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勢頭,全年汽車銷量將突破170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25%。但是,車與能源、車與環境、車與道路的矛盾日益凸顯,倡導綠色出行方式、推動汽車行業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緊迫。
“依據排氣量大小收取乘用車車船稅,肯定會對汽車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與目前占車市主流的1.0升至2.0升排量乘用車一二十萬元的車價相比,車船稅每年幾百元的差價,恐怕很難發揮顯著的調節作用。”馮興亞表示,即便是大排量車型,比如廣汽豐田剛剛發布的豪華MPV埃爾法,3.5升排量車型售價68.88萬元,每年多交三四千元車船稅同樣對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不大,對排量選擇起到較大影響的目前依然是消費稅。
“不過,即便如此,汽車企業也應該主動提供更加節能環保的產品。”馮興亞說,廣汽本田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把推動節能、環保、資源節約技術的應用作為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繼引進豐田在歐洲廣受歡迎的小型車雅力士之后,今年4月投產的凱美瑞混合動力轎車,比同排量2.4升汽油版轎車油耗降低3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以上。今后,小排量車將成為廣汽豐田發展的重點。此外,廣汽豐田的節能環保舉措不只體現在產品層面,而是貫穿于工廠、產品和渠道整個產業鏈——廣汽本田已先后成為國內第一家廢水零排放企業、國內首家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汽車制造企業、國內第一家率先將環保觸角延伸銷售渠道的企業……
截至上周末,全國人大常委會就草案在網上征集意見已逾8萬條
網友眼中的車船稅(鏈接)
網友121.26.46.*:汽車的估價很好算,為什么不按估價定稅?汽車投保時車損險就是按估價核定的,很容易計算車價。
網友jungleli:為什么不把車船稅并入燃油稅?不論排量大小,多開車多交稅,不開車不交稅!這樣還能好接受,這樣才能對節能、低碳、擁堵起點兒作用。建議取消“車船稅”,或捆綁進油價,合計燃油稅。
網友237.32.265.*:為什么只有排量1.0L以下的才有降稅,而以上的都普遍漲價?這無疑使此次立法完全成為一次變相加稅。
網友林一山:車船稅咋不考慮車的使用年限和折舊?車船稅是財產稅,一輛使用了8年多的舊車,與新車交同樣的稅,也顯失公平。
網友122.58.233.*:一部車上不知道疊加了多少種稅費。購置稅、養路費、過路費、增值稅、保險費、年審費、牌照費……五花八門,多如牛毛,擁堵費、環保稅也都箭在弦上。政府能不能從老百姓角度考慮,少收點稅給咱“減減負”?
網友117.62.255.*:政府搞改革一定要考慮到大多數老百姓的感受和切身利益,必須要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王政)
從“車船稅”說開去
車船稅只是個小稅種。要真正解決“城市病”,讓百姓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務,要做的大文章可真不少
連日來,新的車船稅法(草案)一石激起千層浪。新政策按汽車排量分梯度征稅,體現了鼓勵節能減排的導向。雖然部分消費者的車船稅賦會為此增加,卻也有很多人流露出理解和支持。
而由“車船稅”生發出的另一個輿論焦點在于,很多人交了“使用稅”,卻無法暢快地享有“使用權”。
比如,從奧運至今,北京為緩解交通擁堵采取了按汽車尾號限行的政策。一些原本有車的家庭,為消除“限號”影響不得不再買一輛車。可限號后交通擁堵問題有增無減。無論對自家的車,還是對公共的路,“使用權”都不到位、不充分。
稅收本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財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來提供公共產品,改善民生。這些年國家投向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的資金不算少。就拿北京來說,地鐵新線路一條接一條,連胡同里的大爺大媽都知道地鐵造價每公里至少1億元,政府為解決出行難花了多大力氣,老百姓心里有數。
只是,財政投入連年增加,許多大城市的公共服務質量卻不見顯著提高,毛病出在哪兒?
——有管理粗放的原因。就拿交通來說,公交車每5分鐘發一班,高峰時滿滿當當,低谷時空空蕩蕩。若不根據客流動態一味密集發車,不僅費油、費人力,增加公交公司的成本,還占車道,加大尾氣排放,有損行人的“公共產品使用權”。再如紅綠燈、單行線的設置,也得因地制宜、靈活調控。對老大難的十字路口,對屢禁不止的亂停車等,管理者不該總是束手無策。讓公共服務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使之科學一些、精細一些、人性化一些,那么,用于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效率將大大提高。
——有財力投放失衡的原因。當“城市病”日益加重,擴大財政投入既不堪重負,也無法對癥下藥。城市再大,畢竟不能無限大。資源環境的硬約束誰都無法突破,公共設施的容量總有上限,大城市人滿為患。此外,公共財政資源理應讓盡量多的公民受益,目前以舉國之力發展若干大城市的做法,并不符合公共財政均等化的原則。如能賦予地方政府更多財權,將更多財力用于發展中、小、衛星城市,不僅能讓百姓在家鄉安居樂業,也可幫助負擔沉重的大城市喘口氣兒。
——還有公共服務壟斷的原因。不少北京人還記得十來年前的私營小公共吧,線路靈活,就近停車,十分方便。不知是管理難度太大還是別的什么緣故,小公共一夜之間全被取締。事實上,如果管理到位,這些小而活的“私營車”,對調劑現在公交峰、谷的兩難境地,應該很有效。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普遍推行了公共服務購買制度,并逐步成為政府管理公共服務的一種主流模式。實踐證明,打破傳統上由政府壟斷供應服務的模式,讓私人企業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將市場機制和競爭壓力帶入公共服務領域,不僅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加完善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還能從根本上遏制公共服務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的問題。
專家說車船稅只是個小稅種。可在咱老百姓看來,它背后要做的大文章可真不少呢。(曲哲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