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深圳12月9日電?? 從11月1日起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至今已有19家公司“大小非”減持1.07億股,套現34.2億元。然而,創業板指在此期間不降反升,甚至出現“越減越漲”趨勢。僅僅在上周一創出歷史新高后,出現小幅回調。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和創業板未來“可持續”高成長預期雙重作用下,二級市場“股權”變現潮并沒有實質影響上市公司的成長性,部分投資者仍然看好創業板上市公司未來前景。
解禁潮涌創業板 股價依然“鋼結構很結實”
近日,資本市場最為活躍的話題就是以明星云集的華誼兄弟高管減持為代表的創業板解禁風潮。
據粗略統計,在首批27家可允許限售股解禁的創業板公司中,華誼兄弟被套現在5億元上下,成為名副其實的“減持王”。其中華誼兄弟第三大股東、副董事長、阿里巴巴主席馬云通過大宗交易市場減持了300萬股,套現9000余萬元;監事會主席譚智太太孫曉璐通過大宗交易和競價交易減持9次,套現1.88億元,董事虞鋒的母親王育蓮通過二級市場減持14次,減持股份154萬股,套現4700余萬元。
面對減持套現潮的沖擊,華誼總裁王中磊12月1日晚在其微博中表示,華誼兄弟自創業到現在經歷過很多風雨,鋼結構很結實,并號召管理層“是爺們別趴下”。
盡管高管大幅減持,華誼兄弟二級市場股價并沒有出現令投資者擔心的大幅波動。數據顯示,11月1日,華誼兄弟限售股解禁,股價報收31.90元,12月8日報收30.62元,降幅僅有4%左右,走勢較為平穩。
根據市場規則,首批27家創業板公司合計有11.96億股限售股11月1日起解禁,解禁市值超過300億元,接近目前創業板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一。數據統計,截至12月8日,首批上市公司中,至少有19家首批上市公司“大小非”減持1.07億股,套現34.2億元,約占已解禁限售股總額的十分之一。
然而,自11月份以來,創業板整體走出了一輪越減持越上漲、長達數周的強勢行情。11月1日解禁首日,創業板指上漲4.04%,在出現短暫調整后又一路向上,并于11月29日創出歷史新高,最高達到1221.74點。相比10月29日收盤,解禁一個月來創業板指漲幅超過14%。正好應了王中磊那句話“鋼結構、很結實”。
業內分析認為,只要創業板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不減持,其他股東的減持就不會實質影響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英大證券策略分析師鄭罡表示,短期來看“小非”減持的預期確實對創業板構成利空影響,但是,經過解禁潮之后,“大非”與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會更趨于一致,這樣更有利于創業板上司公司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齊聚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板未來依然可期
近期創業板指數持續走強背后,是創業板所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政策強力支持和高成長前景的雙重利好。專家分析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創業板還將在高成長性預期、政策扶持與高估值的矛盾中反復較量著前行。
與主板相比,目前已上市的140余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完全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群體,這里基本上摒棄了主板的金融、地產、有色金屬、煤炭等主流行業。據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介紹,截至11月26日,已上市的141家創業板公司,累計融資約千億元,總市值達到7243億元。在已上市創業板公司中,環保節能、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企業占比達到85%。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孵化器,在經濟結構調整大背景下,創業板上市公司無疑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以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為例,28家公司大多是細分行業龍頭、技術領先或業務模式獨特的企業。比如神州泰岳是國內最強、最知名的BSM軟件開發商,也是中國移動飛信業務唯一運維支撐外包服務提供商;樂普醫療是國內高端醫療器械的龍頭企業,核心產品覆蓋全國85%以上開展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醫院等;華誼兄弟也是中國最早進行商業化電影制作的民營電影公司之一,創造過多個票房奇跡,作品多次在國際、國內電影獎項上獲獎。
分析人士稱,創業板上市公司已成為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這些公司的發展與國家戰略相吻合,未來勢必誕生一批占據產業制高點、引領新興行業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崛起將帶動起數量規模更大的產業集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說,在眾多的公司里面,不排除將來會出現像微軟、蘋果這種大公司的可能性。
統計顯示,一些機構資金也看好創業板公司前景,加快布局速度。10月28日公布完畢的基金三季報顯示,多達5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229只基金持有92家創業板公司,持有的創業板流通市值在300億元左右。這與一年前基金經理普遍回避創業板的態度差別很大。業內分析認為,機構充分布局也是創業板近期快速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
理性看待社會質疑在發展中引導創業板回歸本質
隨著近期創業板走勢強勁,各種質疑聲又重新響起。包括“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額”三高問題一直得不到根治;個別上市公司業績下滑,高成長性受到考驗等。業內專家表示,創業板尚屬初創階段,這些現象出現不足為怪。
一是“三高”現象是創業板市場暫時供求失衡的集中體現。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認為:一方面,創業板剛推出不久,高成長預期吸引了投資和投機的資金參與其中進行炒作,且短期內市場供求關系難以得到平衡,導致出現過度包裝以及“三高”等現象;另一方面,隨著創業板市場擴容后供求狀況的緩解,業績不好的企業將面臨退市風險,對“三高”等現象將起到有效的震懾作用。
二是部分公司暫時業績下滑是合理現象,創業板整體具有持續成長性。長江證券策略研究小組認為,判斷創業板成長性的主要指標是主營收入項,由于創業板企業多數是中小公司,且大部分還處于發展擴張期,費用支出比較大,因此出現暫時的業績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要客觀分析、正確認識,逐步解決創業板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不斷豐富和完善創業板市場建設的實踐,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創業板市場創新和發展之路。
近期,監管部門也紛紛出臺措施,為創業板部分股票非理性炒作降溫。財政部、稅務總局和證監會三部門11月30日聯合發出《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規定了限售股在解禁前被多次轉讓的、轉讓方對每一次轉讓所得均應按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等內容,收緊卡死了限售股交易過程中的數種擦邊球避稅行為。深交所也多次發文警醒投資者,稱創業板的主體是高科技企業,技術優勢是多數高科技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因而,技術落后、技術研發或市場化的失敗也就成了高科技企業心中的“夢魘”。
數據顯示,創業板從上周開始結束此前連續多周的上漲,出現小幅回調。12月8日,創業板指收報1160.24點,比11月29日歷史新高1221.74下跌5.03%。
?
?
相關鏈接:
以信息披露為重點 中小板創業板監管擬量體裁衣
創業板連漲背后有玄機 機構分歧游資活躍
11月IPO市盈率創年內新高 創業板刷新記錄
創業板一周年質疑不斷 每天誕生兩位億萬富豪
?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