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月17日消息?? 海口連日來的寒冷天氣給街頭流浪人員的生活帶來嚴重威脅,但記者一路走訪了解到,多數流浪人員寧肯頂著寒風露宿在街頭或大橋下的涵洞,也不愿到救助站尋求幫助,究其原因,他們是職業乞討人,冷也要“謀生”。
再冷也要討錢求生活
上午7時許,在龍華路的一家雜貨店的角落里見到吳國柱時,蓬頭垢面的他正裹著一床單薄的棉被捂著頭打盹,不仔細看,很難發現這兒原來還躺著一個人。39歲的吳國柱說,他從河南老家來海口有兩年了,兩年來他都風餐露宿在街頭,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冷也是沒辦法的事,要討錢求生活,只能在大街上過日子。”吳國柱表示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到救助站尋求幫助。
海口的街頭巷尾,像吳國柱這樣流浪者很多。記者在流浪者經常寄居的南大橋下,看到有三兩成群的流浪者擠在一塊睡覺,草地上鋪著一些硬紙板,身上蓋著破舊的棉絮和大衣。附近報亭老板李大姐告訴記者,這些人白天出去乞討,晚上就回到“大本營”休息,天氣再冷他們照舊早出晚歸。來自安徽的42歲流浪者馬俊稱,“知道有救助站,但救助站又不能天天養著我們。”
乞討御寒有絕招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種穿羽絨服的天氣,明珠廣場天橋上卻有一個“常駐”乞討者,露著殘疾的雙腿,光著膀子在凜冽的寒風中端著碗向過往行人行討,但他卻向記者表示不需要幫助。一旁擺地攤的大姐偷偷告訴記者,“專干這行的,有防寒絕招不怕冷,有時一天能討到一兩百,有錢著呢,去什么救助站。”
在海府一橫路的美舍橋下,也住著大量流浪人員,來自廣西的老班就是其中一個。兩塊磚壘起灶臺,幾塊木板、兩床破舊的被子和一頂遮風的塑料棚,就組成老班的“家”。老班告訴記者,來海口一年多了也沒找到事干,只好一邊撿垃圾一邊乞討。由于被子太單薄,老班常常被凍醒,所以要喝上幾大口白酒來御寒,在老班的床邊,記者看到一大堆老班喝剩下的白酒空瓶。在美舍河邊工作的環衛工人陳小姐經常幫老班用木柴生火做飯,“有時覺得他挺可憐,有時又覺得不值得同情,好好的人干嘛不好卻去乞討,去撿垃圾。”盡管生活環境不盡如人意,但老班并不想離開海口,也不想讓救助站送他回家,他說,“我要在這賺錢呢。” 對職業乞討人說不
國家相關救助法規規定,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是指因自身無能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流浪受助人員進出臨時避寒場所是自愿的,避寒場所給他們提供的一切也都是無償的。
海口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事實上救助站早就已為流浪人員過冬做好了充足準備,不僅免費提供棉衣、毯子、方便面,省救助站的臨時避寒場所,還供應熱飯熱菜及洗澡等服務,但除了一些迫不得已的拾荒者和暫時遇到困難的打工者,去救助站尋求幫助的流浪者卻很少。并且按照現行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只能引導、護送流浪乞討人員,但是如果本人不愿意,不可強行將他們帶回救助站。為此,海口市救助站還專門成立救助小組展開流動救助,分組分區巡查,為流浪街頭的乞討人員送上御寒被子、大衣,甚至一些簡單的食物。
“但我們不鼓勵市民對那些職業乞討人獻愛心,這勢必助長他們不勞而獲的思想,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海口市救助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說,調查顯示很多職業乞討人在老家甚至都蓋有幾層樓的平房,他們的經濟條件并不差,乞討已經成為了他們的職業。因此,即便有救助站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免費的食宿,以及火車票憑證讓他們回到老家這樣的機會,大多數流浪乞討者還是寧肯選擇在大街上餐風飲露。
社會支持意義非常
?
海南師范大學社會學老師黃淑瑤認為,大量城市流浪者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開放后對戶籍制度的開放,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但由于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又缺乏一技之長,自然有許多人找不到工作,考慮到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發展懸殊,又使得這些人不愿回到農村,而不得不淪為城市的邊緣人流浪者。
?
黃淑瑤表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心涌入城市成為流浪者,當城市流浪者的數目超過一定數量,必然會給所在地區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治安和市容市貌,因此城市管理者在流浪者的管理上不應缺場。黃淑瑤建議,針對流浪者設立一些技能培訓,加大他們的生存能力,使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意義非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