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撫州一名民間藝人計劃用1萬根篾絲,編織長23米、寬1.1米的巨幅《清明上河圖》。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目前這幅巨幅《清明上河圖》竹編畫已完成2.5米,預計明年年底可完工。中新社發游中堂 攝
中新社撫州1月17日電 (劉占昆 游中堂)江西撫州一名民間藝人計劃用1萬根篾絲,編織長23米、寬1.1米的巨幅《清明上河圖》。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目前這幅巨幅《清明上河圖》竹編畫已完成2.5米,預計明年年底可完工。
1月17日,中新社記者聯系到了這名民間藝人徐建元。他向記者展示了已編織好的2.5米長的《清明上河圖》竹編畫。記者看到,畫中人物、動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街道、流水等場景逼真。此外,在畫的上下精心編織了古城墻圖案,顯得古樸典雅。
據了解,今年45歲的徐建元是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臨川蔑編工藝傳承人。16歲那年,徐建元開始學做篾匠,至今已有30個年頭,創作的《百福迎奧運圖》、《五牛圖》、《八仙過海》等竹編畫受到歡迎。
徐建元告訴記者,2010年8月,他開始著手編織《清明上河圖》竹編畫。由于竹編畫要求蔑絲條柔軟度要高,他精心挑選了40根毛竹,并將毛竹剖成粗細均勻的篾絲。2010年9月底,他每天開始花8個小時編織《清明上河圖》。
徐建元說,《清明上河圖》人物多、場面大,用竹篾編織難度大。畫中共有800多個人物,而且形態各異。每個人物頭像在他的竹編畫中只有1.5厘米左右,只有通過穿、刺等技法才能編織出來。
“希望更多人關注這門傳統工藝,讓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徐建元說,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在有生之年留下一幅“傳世之作”,希望通過這樣一幅作品把臨川的蔑編工藝發揚光大。
據了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作品,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12世紀城市生活的繁華景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