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民們紛紛在家附近搭起簡易“帳篷”。 |
| |
夜里下起大雪,大家紛紛擠在帳篷里“抱團取暖”。 |
本報記者震中目擊:急需帳篷!
雪夜有家難歸的人們
谷岳飛 李海勇
這一夜
帳篷和取暖設備緊缺
昨日的楊橋鎮還留有積雪,而且地震后一直斷斷續續在飄雪,晚上降雪則更大,氣溫一步步走低,如何度過地震后的這第一個晚上成為楊橋鎮受災群眾的首要難題。當天早些時候,震區群眾已經接到政府的通知,為防止可能發生的余震,至今日凌晨兩點前,群眾都不要呆在家里。
于是村民紛紛在空闊地上搭起了各式簡易的防震棚,記者鉆進白啟龍的棚子內體驗了下,棚子很小,剛好能容得下一張床,為了能讓棚子內暖和點,白大爺特意在棚子上搭上了一些紙盒子等,但站在棚內,風還是到處亂竄,人凍得瑟瑟發抖。指了下棚內這張簡單的床,白大爺告知,當晚他和老伴還有兩個外孫女一共四個人都要靠它過夜,“我們老人都無所謂,只要不把小孩凍著”。
和白大爺相比,殷明德一家三口要幸福得多。昨晚7點多,記者看見這一家人時,他們已經躲進了男主人稍顯暖和的車內。這是一輛貨車,殷明德將車停在自家門口,他從家中牽出了一根幾十米長的電線,這樣貨車駕駛室不僅有了光亮,而且取暖器也能供上電。在狹窄的駕駛室里,這一家三口輪流著享用取暖器,雖然身上也裹了好幾床被子,但12歲的女兒還是直喊冷。
而對于更多沒有車、沒有油布(搭棚子的材料)的受災群眾來說,昨晚注定是一個難熬且漫長的冬夜,記者在采訪間不時有群眾上前詢問:“哪邊會有油布?哪邊會有帳篷?”不少村民選擇抱團取暖,哪家的棚子大一點,容納的村民就多一點。記者看見,等到晚上8點多,尚有不少人仍在找尋搭棚子的材料。
而在小孩們的眼中,當地的降雪遠比地震更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白啟龍搭建的多風、寒冷的簡易棚里,兩個外孫女11歲的江菲和12歲的江鶴過夜時,將精心堆的一個小雪人也“請”了進來,盡管凍得瑟瑟發抖,但兩個竊竊私語的小女孩仍顯得較為開心,而帳篷之外的外公外婆,則是一臉令人心疼的愁容。
連發12次余震
據當地政府通報,安慶市與懷寧縣交界發生4.8級地震后,截至19日下午4點30分,當地已記錄12次余震,最大為2.6級。這次地震初步判定為主震余震型,安慶城區及周邊縣(市)震感強烈。截至19日下午5點,安慶市宜秀區、懷寧縣、桐城市初步受災人口1.5245萬人。倒塌民房4戶11間,損壞房屋8964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3624.5萬元。尚未接到人員傷亡的報告。
對于安慶今后是否還會有更大震級的地震發生,來自安徽省地震局的消息顯示,經該省地震局和相關地震局會商分析后認為:“近期震區附近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尚無人員傷亡報告
安慶地震發生時,安徽省“兩會”正在進行,獲悉地震后,安慶市市委書記朱讀穩、市長肖超英隨即離會趕回安慶。
據安慶市政府通報,當地政府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部署抗震救災。安慶市財政局緊急下撥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抗震救災工作。
昨天,記者在地震現場看到,地震、消防、公安、人防、醫療衛生等部門已經到達現場,進行震情監測、維持秩序和救援工作。楊橋鎮90個五保老人被緊急轉移到安慶市其他敬老院,各大中小學也已放假。
特派記者 谷岳飛 李海勇 文/攝
專家警告未來有7級地震危險
蔡蘊琦 朱姝
記者趕緊采訪
最近地震頻發是預警? 南京大學地學院教授、博導朱文斌:頻繁小震屬于正常能量釋放
南京大學地學院教授、博導朱文斌告訴記者,從安慶地震到鹽城、南通、南黃海的地震都跟西太平洋板塊活動有關。因為在這個板塊上延伸一條斷裂帶——郯(tán)廬斷裂帶。我國東部最大的斷裂帶就是郯廬斷裂帶,從安徽廬江到山東郯城,一直向北延伸,穿過江蘇的沭陽和宿遷。這條斷裂帶的寬度很廣,黃海、安徽、江蘇,乃至吉林都在這條斷裂帶之上。近來這些地區的地震都跟西太平洋板塊的活動有關,也或多或少與斷裂帶上的斷層活動有關系。都跟西太平洋板塊活躍有關系。
過去幾年華東地區相對穩定,地震發生幾率比較低,然而最近頻率越來越高,這是不是破壞性地震發生的預警呢?朱教授認為,這只能說明西太平洋板塊目前正處活躍期。從地質學來說,是正常的能量釋放,算不上異常現象,更談不上是發生破壞性地震的信號。“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網站有個地震監測系統,從它的監測來看,全球每天都會發生3-5級的地震,所以很難說這些小震對某個地區發生破壞性大震有什么因果聯系。”
除了華東地區小震不斷外,近期云南盈江也發生了上百次小震,汶川北川再次地震。巴基斯坦發生了7.4級破壞性地震。眾多地區不約而同發生地震,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安。朱教授解釋說,華東地區的地震跟云南、汶川等地的地震不在一條地震帶上,沒有必然聯系。全球主要有兩條地震帶,一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地震帶,汶川地震、云南地震包括巴基斯坦地震都跟這條地震帶活動有關;華東地區地震多與另一條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有關。而這兩條地震帶上幾乎每天發生小地震,因為最近幾次發生在江蘇,所以大家特別關注。 蔡蘊琦
南京也有7級地震可能?
省地震局張振亞副局長:南京近期不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
雖然這次不是江蘇發生地震,但在地震后,江蘇省地震局和南京市地震局都召開了震情會商。“從我們的會商結果來看,近期江蘇省包括南京市都沒有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前兆,請市民們安心工作生活。”省地震局張振亞副局長介紹。
根據地震學上的規定,4.75級及以上的地震,就被劃分為破壞性地震,已經會造成明顯的經濟損失和建筑物破壞。“這次就屬于破壞性地震,在當地已經造成了經濟損失。”記者了解到,此次地震為當地30年來震級最大的一場地震。地震后又連續發生多次余震,但震級都很小。
“從區域資料分析,這次地震發生在沿江斷陷,距離頭坡斷裂(又稱沿江斷裂)較近。從地質構造上分析,難以確定與南京任何具體的斷裂構造存在直接關系。”張副局長說,這次地震屬于地殼的應力釋放。記者了解到,震中100公里范圍內,曾經發生過6次5級以上地震,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585年,震級達到5.7級;最近的一次5級以上地震,發生在1654年,震級達到5.2級;此外,還發生過4次4.7級地震。 朱姝
本報記者VS省地震局
熱點追問
朱姝
問:這次安慶地震與之前的南黃海地震有關嗎?
答:沒有關聯。南黃海地震屬于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菲律賓板塊交界處而頻發地震,在江蘇算是“老震區”。這次的地震與南黃海地震沒有關系。
問:最近一段時間,感覺地震特別多。2011年以來,我省感受到的地震就有好幾次,再加上全球范圍內的。是不是大地震要來了呢?
答:最近一段時間我省出現的地震,是一種區域性的地下應力的調整,并不是地震活躍的前兆。從這幾次地震來看,分散性還是比較強的,這也不是大地震的前兆。
問:大旱后的雨雪會引起地震?
答:國內的確有少數專家和地震研究愛好者在研究旱震關系,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列入地震局預測手段,不能簡單地將干旱和地震畫上等號。
本報記者 朱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