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2日消息??對于中國的農民工來說,春節意味著他們可以從一年的辛苦奔忙中抽出身來,回到家鄉與日夜牽掛的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坐落在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安徽省東至縣大同村,是一個有著3912口人的普通村莊。和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莊一樣,大同村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在外地打工。
大年三十,記者來到村民唐學明家,走進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三層樓的洋房,唐學明夫婦在門前忙著貼春聯、掛燈籠,坐在一旁的爺爺奶奶正逗著小孫子玩,一家人其樂融融。
今年的春節對于38歲的唐學明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說:“從小我就下定決心,有一天一定要為父母建一座漂亮的大樓房。在外打拼了20多年,今年我終于可以讓父母在新房里舒舒服服地過個年。”
唐學明的父母都患有輕度的智障,他們家曾經是村里出了名的特困戶,一家三口人一直擠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平房里。
20多年前,初中畢業的唐學明遠赴浙江嘉興的一家服裝廠打工,他從一個普通的車間工人成長為一個部門負責人,去年正月他用辛苦積攢的50萬元建起了這座600多平方米的樓房,另外還在后院建了6間50平方米左右的小廠房。
“我建新房一方面是為了讓父母有個好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今后的發展,”唐學明說,“我準備利用打工學到的技術和積累的經驗在自己家開一個小服裝廠。”
他說:“現在家鄉這邊的經濟發展了,服裝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再加上這邊的勞動力成本比沿海地區低,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服裝廠做大做好。”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內地的工業企業開始崛起,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很多在沿海地區打工的農民重返故土,在家門口尋找新的發展。
唐學明說:“我們夫婦倆在外打工,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有時工作忙,好幾年都回不了家。父母和兒子我們都顧不上,心里特別愧疚。”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兒子今年也要上小學了,我要回到他們身邊做個好兒子、好父親。”
大同村約有60%的村民在外務工,村里的土地主要由老人耕種,很多老人還肩負著撫養孫輩的責任。春節,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終于可以見到日夜思念的親人,享受一次短暫而甜蜜的團聚。
今天,陳秀風老人的家里格外熱鬧,在省城合肥做油漆工的兒子和媳婦帶著大包小包的年貨、禮品回到了老家,在安慶市做木工的老伴也帶著一年的積蓄回到家中。
今年57歲的陳秀風平日里獨自在家照看兩個上小學的孫女,還種了三畝多地。
“我終于可以休息休息,讓孩子們干活了。”她說平時一家人都過得很辛苦,只有過年時大家才能聚到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兒子媳婦因為思念孩子平時也經常回家,但是這樣一來既耽誤工作,又開銷路費,兩人一年下來也沒多少積蓄,”她說,“靠土地收入太少,東西又貴,不出去打工不行。這幾年還不錯,家里蓋起了大樓房,還買齊了電器,不管怎么說,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住在陳秀風家隔壁的張金霞和老伴陶應發也是一對留守老人,他們的四個子女都常年在外地打工。今天,孩子們相繼回到家中,一家人一起忙著打掃衛生、準備年夜飯。
“真是太高興了,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都到齊了。孫子們一年沒見到爸爸媽媽了,他們今天都特別激動,”張金霞說。
年近七旬的老兩口帶著五個孫子,同時還種六畝地。張金霞說兒女經常給家里寄錢,生活過得還不錯,但是唯一讓她頭疼的是孫子們都很調皮,而且學習不努力。
“我們沒有文化,精力也有限,不會教育孩子。孩子們犯了錯,我們就只有打他們。孫子們的身體都不太好,我們實在沒有能力同時料理好他們五個人的生活。”
“小孩子還是應該由父母管教。”張金霞說,雖然兒女們在外面發展得不錯,但還是希望他們以后都能回到家門口工作。
傍晚,一陣陣爆竹聲響徹天空,空氣里彌漫著酒菜的香味,村民們在團圓的喜悅中迎來新的一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