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14日消息 近幾年來,每年春節前后農民工成為中國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兔年春節剛過,“招工難”現象不僅照例出現在華南、東南沿海省份,中西部一些省份也開始抱怨招不到工人。
原本是勞務輸出大省的湖北、四川,春節一過紛紛打出“留工”口號。或以“方便子女入學”“就近照顧老人”等感情因素打動人,或到車站碼頭圍追堵截,上演了一幕“中西部與東部爭搶農民工”的景象。
記者看到,在武昌火車站,一張張印有武漢招聘信息和求職提醒的《春風卡》派發給候車的農民工手中,卡片上提示,2月9日起至3月11日,武漢市將舉辦117場免費招聘會,8000多家企業提供24萬個就業崗位。
“‘用工荒’現象從2003年開始在中國局部沿海地區出現,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已經由局部的用工短缺向全局性用工短缺發展。”中國社科院人口所副所長、研究員張車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他表示,這兩年出現的中西部和東部爭奪普通勞務工人的新現象,既是中國產業梯度轉移的客觀現實的反映,更深層次還是折射了中國經濟增長與普通勞動力供給之間的矛盾。
據介紹,中國的普通勞動力供給近幾年一直呈現增速下降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在1000萬至2000萬之間,近兩年的增速只維持在幾百萬。此外,隨著中國高校的擴招,勞動力人口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事低端生產的普通勞動力日趨減少,因此近幾年的“用工荒”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企業。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歐真志說,今年春節后廣東地區用工缺口約在百萬人次,接近廣東省超過3000萬總用工量的5%左右。而伴隨“節日荒”的,是當前珠三角企業招工“常年缺”狀態。
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義烏,人力資源市場在大年初二就迎來了年后招工大軍。“今年招工潮是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次,企業來得早,找工作的人卻不如往年多了。”義烏市就業管理服務局副局長吳祖軍說。
觀察人士表示,“用工荒”是一個多棱鏡,折射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很多問題,比如新生代農民工的務工觀念正在發生轉變,以及長期以來,低端制造業企業工人待遇得不到提高等等。
記者了解到,新一代農民工與上輩的觀念已經有很大不同,他們涌入城市,想要找尋的不僅是一份溫飽,還希望有更多的收獲,而傳統制造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和待遇已經不能吸引他們背井離鄉,即使應聘到一家企業,也會因為諸多因素而跳槽。
順德一家生產塑料制品的中型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歐新鄧對記者抱怨,去年企業招聘的40個人當中,到了今年只剩下十幾個還在崗,剩下大部分在工廠待了不到兩三個月就走了,“跳槽對他們而言跟吃飯一樣平常”。
除了薪水,能否學到技術受到越來越多“新生代農民工”的關注。在杭州市人力資源市場,四川巴中人彭久林把找工目標鎖定在了4S店上,“有車就有修車的生意,我不能一輩子都給別人打工,也想學點看家本領回老家創業。”
從另一個層面看,“用工荒”現象增加了農民工的務工機會以及和企業的議價能力。
27歲的貴州農民工張志峰拖著巨大的紅色行李箱出現在廣州春節后第一場招聘會上,兩個小時后,他被珠三角一家生產電腦顯示器的工廠錄用了,這家企業承諾每月1800元的工資,外加帶有空調的宿舍和每個月兩天假期。 市場人士認為,東部地區之所以會感受到“爭奪戰”的壓力,也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當前東部沿海地區工資水平、用工環境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來自義烏市就業管理服務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工廠普工的基本工資達到1500到1800元,部分企業普工的保底工資甚至達到2000元以上。而廣東省的最低工資已經達到1300元,為全國最高,其中重要原因基于珠三角地區嚴重的招工困難。
此間分析人士表示,“用工荒”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正面的刺激作用,迫使沿海地區的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各行各業的主要勞動力也稱外來打工者將有可能比較快地提高自己的收入,而這是改變中國現在社會中收入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大推動。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的農民工在2.2億到2.3億之間,真正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大約為1.4億。接受采訪的多數經濟和人口學者表示,“用工荒”將成為一種常態,伴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始終。
張車偉認為,中國固有的城鄉二元體系是造成農業人口勞動力短缺的深層次原因。如何保障農民工享有與城市人口一樣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使他們從流動狀態轉為穩定狀態,是解決經濟發展與普通勞動力供求緊張的最根本途徑,“而這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記者李云路 王攀 張遙 參與采寫:皮曙初、烏夢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