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15日消息(記者曹杰 實習生徐珊二)產業是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市產業發展“打基礎、修跑道”的五年,“十二五”時期的海口,正處于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關鍵期、經濟社會蓄勢發展的上升期、創新和轉型的攻堅期。海口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有78頁,雖然涉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章節只有四小節,但闡述的頁碼卻占據了整個規劃文本的近1/4,關鍵詞也只有兩個:“現代”“新型”。 產業轉型升級對海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和如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成為“兩會”會場內外關注的焦點。
旅游產業“組團式”布局
“十二五”規劃綱要摘要:重點建設西部現代商務會展休閑旅游區、南部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區、東部濱海生態休閑旅游區、中部濱海都市風情旅游區等“四大精品旅游片區”。發展觀光度假、海上運動、自駕休閑、節慶賽事、鄉村生態等“五大旅游業態”。
海口旅游業已打好基礎
海口的旅游業如何發揮特色,帶旺人氣,不再甘當島內旅游通道的角色?
“ 十一五時期,旅游業已打好基礎,修好跑道,準備‘十二五’的騰飛。”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龍衛東說,對于海口“十二五”時期的旅游業來說,已經由城市旅游化改造轉變為城鎮化旅游改造,且隨著空中、鐵路、公路網絡的健全,旅游的可進入性大大改觀,同城化旅游效應也會越來越明顯。
政協委員房新海認為,只有人氣旺,知名度高,海口旅游市場才能繁榮,在海口旅游宣傳上花1塊錢,可以給這個城市的發展帶來超過100元錢的經濟增長效益。
東西南北“組團式”布局
?
龍衛東認為,海口旅游業的最大競爭力在于中心城市功能配套齊全,區域綜合性優勢明顯,要留住客,就要打造生產性的旅游服務業,推動熱氣球、直升機旅游等空中旅游線路開發;利用沿海、沿江的優勢,開發海上看海口、海上游海口、海上人工島等特色項目以及發展都市特色的商務旅游產業,形成東西南北“組團式”的旅游產業布局,把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體育賽事、會展、生態農業進一步融合作為提升海口現代旅游產業體系的“重拳”。
利用文化平臺宣傳海口風情
市政協委員尚曉認為,海口旅游業可以利用文化傳播平臺,政府、企業和當地名流舉辦喜聞樂見的農村選秀平臺,打造文昌雞、加積鴨等海南“四大名菜”的拳頭村莊農家樂,安排組織游客參加本省各地農村婚慶活動,直接接觸與了解海南風土人情,讓游客零距離地感受海南風情,實現旅游和鄉村生態的有效結合。
“十二五”時期,我市將把加快基礎設施旅游化改造,推進旅游服務國際化、特色化作為產業升級的重點,新開通一批主要景區、鄉村旅游點,建成四個區近城區和城區的綠色慢行休閑系統各20公里及配套驛站。
向“異地”要工業用地
“十二五”規劃綱要摘要:科學統籌規劃園區建設,科學確定園區功能定位,提升園區企業關聯度,推進工業集約發展。到2015年,通過調整城市總體規劃,對現有園區擴容,規劃建設臨空產業園等,較大幅度增加工業用地,園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
?
工業用地至少30平方公里
?
工業不強,地區不富。由于歷史原因,我市工業企業長期以來規模偏小,工業化程度偏低,工業用地資源緊缺,發展空間有限,工業一直是海口經濟發展的一條短腿。而目前,全市剩余的可開發的工業用地已接近飽和,且分布零散,無法規模化利用。
?
“工業要轉型升級,首先要做大做強,做大做強就需要足夠的工業用地,海口至少要安排出30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才能符合產業發展的要求。”市科工信局局長朱東海說,應在滿足工業用地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并梳理制定出強有力的產業扶持政策,做大做強工業產業,并著力提升現有工業企業的創新能力。
?
“工業飛地”彌補用地不足
?
朱東海認為,彌補工業用地不足,可嘗試“工業飛地”,就是一級政府引進資金、項目,在本區域領地以外的地方通過招商引資興辦工業企業。該工業企業按屬地管理原則,由所在地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務,其產值等各項經濟指標全額或按一定的比例由引資方和所在地政府統計,稅收按一定比例分成。
?
人大代表韓明生認為,海口可在馬村港附近規劃30平方公里工業園區,發揮園區聚集、輻射效應,進一步推動工業經濟長期、有序、健康發展。同時,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統籌規劃、強化園區內企業的關聯度,完善園區產業功能布局,提高園區土地開發強度,推進工業集約發展,拓展工業發展空間,使園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地。
高科技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
“十二五”規劃綱要摘要:以“兩區兩園兩帶一中心”和設施農業建設為切入點,加快農產品流通和深加工業發展,提高農業附加值,推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到2015年,我市將建成全國冬季瓜菜基地、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畜禽出島出口基地、生態循環農業和設施農業示范基地。
?
用現代工作理念經營農業
?
“別人的橙子經過加工、精選、包裝后一箱可以賣到幾十元,但我們同樣的一箱橙子‘毛坯’可能只賣十多塊錢。”市農業局局長甘運明認為,“十二五”期間,海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就是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海口市土地整理項目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區等“六大園區(產業帶)一中心”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用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發展特色瓜、果、菜等宜農產業,打造區域性農業品牌,發展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及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
海口作為我省農產品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輸出口岸,相對于島內其他市縣來說,有著較便利的貿易流通條件和深加工優勢,但類似于“綠橙”“咖啡”等一些叫得響的品牌很少。
?
深加工再銷售提升附加值
?
市政協委員王文雄認為,我市的很多農產品如菠蘿、芒果、椰子、胡椒等倘若經過深加工再銷售流通,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而且可以調劑產品的市場供應彈性。
?
甘運明表示,“六大園區(產業帶)一中心”將成為海口設施農業的引擎,通過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創立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以農業技術與產業工人培育為重點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五大工程”的實施,推進科技應用與龍頭優勢對接,提高現代農業政策和市場保障能力,“讓海口農民的一箱橙子也能賣到幾十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