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旅合唱團留影。(記者?黎光 實習生?柯行利 攝)
海口網2月16日消息 (記者?黎光 實習生?柯行利)當地時間2月10日晚7點,海旅合唱團應邀參加“中奧建交40周年金色大廳慶典音樂會”,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繹海南話歌曲,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幾天過去,合唱團的成員仍沉浸在激動和幸福之中,在維也納的日日夜夜成為他們難忘而珍貴的記憶。
金色大廳
搭起臨時化妝間
2月10日奧地利時間下午,離上臺演出沒有幾個小時了。
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始建于1867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享譽世界的音樂殿堂,然而它的化妝間卻不能滿足當晚600多名參演演員同時化妝的要求,在海旅合唱團到達負一層化妝處時,已沒有專門的化妝室了,可1小時后將進行帶妝彩排。身在異鄉,海旅合唱團成員沒有叫苦叫累,主動克服困難,將一處通道用衣服圍擋起來,女演員在內換衣服、化妝,男演員則在圍擋外直接更換演出服。
與此同時,為不耽誤帶妝彩排,海旅合唱團還利用從維也納大學前往金色大廳這20分鐘的行車時間化妝,車內氣氛十分緊張,大家都忙碌著,連平時不會化妝的團員也上陣,跟著別人步驟完成了自己的妝容。左搖右晃,時而剎車的“移動化妝間”無疑增加了化妝的難度,大家不時發出一陣陣的驚呼聲。而化好妝的男演員則在指揮倪承為老師的帶領下爭分奪秒地練習合唱曲目。
經過一番努力,海旅合唱團團員都換好演出服,化好演出妝,整齊、精神地站在金色大廳的殿堂上,以無比激動的心情開始下午的帶妝彩排。
《根在海南》
唱響金色大廳
當《根在海南》的節奏響起時,海旅合唱團的團員們將根在海南、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僑為生存而努力奮斗的艱辛情景演繹得淋漓盡致。雖然語言不通,但歌曲旋律中所展現出的熱愛家鄉的溫柔情懷卻是相通的,尤其是在奧地利這個具有深厚音樂傳統的國度,《根在海南》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和情感深深地打動了在座的每一位觀眾。
獨特表演
沙筒與黎族舞蹈完美結合
海旅合唱團在金色大廳上展示了獨具本土特色的黎族道具沙筒。這是一種小型打擊類樂器,在進行有節奏表演時,沙筒搖出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尤其適合小型合唱團體進行集體表演。在《毛主席來過五指山》這首歌曲中,伴著一段沙筒搖動的悅耳“沙沙”聲,合唱團兩位團員跳起了民族特色濃郁的黎族舞蹈,將海南黎族道具沙筒與黎族舞蹈完美結合在一起,呈現了一場與眾不同的海南本土原生態演出。這段風格獨特的合唱表演頓時吸引了金色大廳內所有觀眾的目光,臺上表演的團員們也清晰地聽到了臺下觀眾發出的驚嘆聲,這是對演出最美妙的贊賞。
金色大廳的表演結束后,指揮倪承為老師再次指揮合唱團進行返場表演,而最后表演的《祝壽曲》為海旅合唱團在中奧建交四十周年慶典音樂會的表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羅施納克博士
熱情推介海南文化
海旅合唱團作為海南唯一一支參演團隊赴奧地利金色大廳,參加慶祝中奧建交四十周年藝術交流活動,受到奧地利中國關系促進會主席弗蘭茲·羅施納克博士的關心與大力支持。演出開始前,羅施納克博士對合唱團帶去的精美資料及獨具特色的演出服裝贊嘆不已,對他們的彩排表示贊賞。
羅施納克博士表示,非常喜歡海南這座美麗寶島,對海旅合唱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還主動將合唱團帶來的海南風光片及宣傳資料送給觀看演出的奧地利朋友,并贊揚他們致力于弘揚海南本土原生態文化的唱風,希望他們能夠把海南原生態文化歌曲帶到更多的地方,讓世界更多人了解海南,欣賞海南本土文化。
抱病演出
指揮收獲掌聲
赴奧地利金色大廳表演對于年輕的海旅合唱團而言,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和特殊使命的挑戰,他們需要克服時差的影響,適應歐洲寒冷的氣候,長途跋涉奔赴異國展示海南、宣傳海南。由于旅途勞累,一些團員出現暈車和感冒癥狀。
作為合唱團的靈魂,指揮倪承為老師一直處于低燒的狀態,他依然堅守崗位,爭分奪秒地進行合唱團聲樂基礎鞏固訓練。
在演出結束后,現場觀眾用熱烈的掌聲邀請指揮倪承為老師再次上臺進行返場表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