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報告解讀)“兩個同步”邁出歷史性步伐
——解讀“十二五”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指標設置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劉錚、劉羊旸、岳德亮)降低經濟增速預期指標,提升居民收入預期指標——提請5日開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在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方面邁出歷史性步伐。
“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已經成為公眾呼聲最強烈的問題之一,是今年兩會我最關心的問題。看到‘十二五’這樣安排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目標,讓人感到眼前一亮,這是歷史性的一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快言快語。
與“十一五”設定的指標相比,“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將年均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從7.5%降低至7%,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預期目標從5%提升至7%以上,并且加了一個注釋,明確提出收入增長按照不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確定,在實施中要努力實現和經濟發展同步。
長期以來,五年規劃(計劃)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標明顯低于經濟增速目標。例如,在“十五”計劃中,經濟增長的目標為7%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目標為5%左右;“九五”計劃,經濟增長目標為8%左右,居民收入增長目標為5%左右。
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實際增速明顯低于經濟增速。重慶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慶育代表給記者提供了這樣的數據:扣除價格因素,1979年至2009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3%和7.2%。
“在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無法保持同步的情況下,經濟總量‘蛋糕’做得越大,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狀況就越嚴重。現在到了必須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的時候了。”楊慶育代表說。
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指標一降一升之間,體現了鮮明的政策導向。
“國家下決心從更多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轉向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艾洪德代表認為,此舉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應有之意。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應當建立在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基礎之上,要啟動消費引擎,必須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也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構建和諧社會。
“十二五”經濟增速指標的降低,不僅是為“兩個同步”的實現創造環境,也不僅是因為過高的增速會帶來過大的環境壓力、造成明顯的結構失衡,同時也是對未來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將有所回調的客觀體現。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分析,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未來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依賴的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和豐沛的勞動力供給將逐漸發生變化。國際經驗也表明,經過二三十年的連續高增長后,會出現經濟增速的回調。
“在這個關口,適當調低經濟增速目標,通過居民收入的加快提升,為未來可持續增長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是必然的選擇。”王一鳴強調。
小河有水大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趙林中代表建議,“兩個同步”的指標已經設定,關鍵是怎么落實。政府應當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理順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理順居民內部高、中、低收入階層之間的關系。“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