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圖:預報員正在宿舍輪休約。 李莎莎/圖? 大圖:工作人員正在記錄數據報告 柴程 攝
今天,是日本地震后的第7天,也是福島核電站爆炸后的第5天。隨著核電站不斷傳出爆炸聲,核威脅帶給國人的恐慌也不斷升級。
日本地震和核電站爆炸后,承擔主要監控工作的是國家海洋局負責海洋環境監測和預報的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昨日,記者來此進行探訪。
記者發現,這些天來負責監控預報的專家、預報員們反應迅速,震后34分鐘便出現了第一份準確判斷:地震海嘯不會對我國造成災難性影響。他們分析精準,又有了接下來幾小時內的海嘯藍色警報。大量的80后研究員、預報員們堅守在一線,吃住在辦公樓。
預報
日本震后34分鐘海洋局首發預警
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發生9級強烈地震,隨后引發太平洋海嘯。
“地震發生后僅34分鐘,我們就我國周邊海域情況作出了第一次預警。”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于福江告訴本報記者。
據于福江介紹,日本地震發生后,國家海洋局以及下屬相關單位立即開展綜合判斷,于當天14時20分向國務院上報了值班信息,表示此次地震可能會在震源周圍數百公里范圍內引發強烈海嘯,但是不會對我國造成災難性影響。
于福江說,隨著日本地震震級的修正,國家海洋局下屬的國家海洋預報臺又對本次地震海嘯的傳播時間和可能給我國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具體分析,于當天15時10分針對臺灣地區發布了第一份海嘯藍色警報,判斷此次地震產生的海嘯波將于17時30分開始影響臺灣東部海區。
我國海嘯警報后來證實基本準確
16時40分,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了第二份海嘯藍色警報,預測日本發生的海嘯將于3月11日晚間至3月12日凌晨陸續影響我國浙江、福建、廣東、上海、江蘇沿海地區,但是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這些預報最后都被證實是準確的。”于福江說,因為在當天17時41分,海嘯波便到達臺灣東部沿海,與預報的時間基本吻合。
于福江表示,隨著高科技設備的運用以及大量年輕人才的引進,我國在海洋預報方面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次能做到如此準確地進行預報,與在一線奮戰的大量80后有直接的關系。
預報員
80后奮戰一線 24小時輪班倒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9層是預報值班室,海嘯預警、海流情況、海洋氣象情況、航線情況等最前沿的監控操作都在這里進行。
進入值班室的玻璃門,右手邊是男女宿舍,再往里走才是擺滿計算機的操作平臺。海洋氣象專家于海鵬告訴記者,日本核泄漏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會不會到達我國,主要由海洋氣象以及海流所決定,其中海洋氣象又是最主要的方面。
“這幾天都忙瘋了。”于海鵬說,他屬于海洋氣象預報室,主要負責海域上空以及海面的氣流預測分析。
據介紹,該室一共有8個一線的預報專家,其中7個都是80后。
從日本發生地震到現在,他們沒有休息過一天,24小時輪流值班,并且領導要求將辦公室座機與手機相連,防止在上廁所或者吃飯的空當有電話打進辦公室沒人接。“座機與手機相連后,就不會錯過任何一個電話了。”于海鵬說。
在于海鵬的電腦上,記者看到大量的紅色數據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我國版圖以及周邊海域上。“這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其他國家的。”于海鵬說,從3月11日到現在,每天早上均是6時起床,最遲7時便會坐到操作平臺前進行數據分析,光早上這一次分析數據便達到1G以上。
這幾天,不時有各海洋油田、不同的漁業部門等單位打電話詢問是否會有海嘯發生、核污染物質會不會影響我國海域周邊等。
只要是詢問,于海鵬和同事們都必須根據數據顯示給予準確的回答。“如果情況比較復雜,還必須先掛斷電話,花費一段時間分析出來后,再打電話告訴對方。”于海鵬說。
第一次遇核泄漏 緊張但不忙亂
在海洋氣象預報室的對面,是海洋環境預報室。日本核電站爆炸后,產生的核污染物質也有可能被海流帶到我國。該室海流組的預報專家石云英這幾天也把“家”直接搬到了辦公樓9層的宿舍,她性格開朗,大家都叫她“小石”。
“雖然參加工作好幾年了,但是日本核泄漏這種事情還是頭一次碰上。”小石說,日本福島核電站3號機組爆炸后,坐在預報室操作平臺電腦前的她便有了緊張的感覺。
小石知道,雖然核污染物質是否會到達我國主要由海洋氣象決定,但是遇上下雨等情況,海流也會攜帶大量的放射性物質。
小石告訴記者,海流監控就像吃飯一樣,每天都在進行,所以雖然緊張,但是她工作起來并不忙亂,而是很從容。
她從上周日起也開始了24小時的值班,即使輪班倒休息的時候,晚上也會加班到十一二點。所以她與海流組的兩位同事索性把“家”搬到了9層的宿舍。
距操作平臺不到10米的地方,便是男女宿舍。小石打開房間的門,記者發現里面跟大學生宿舍一樣,上下鋪一共8張床,每人有一個柜子。
小石介紹,因為海洋情況的不穩定性,這里的工作人員加班是正常現象,為了方便大家加班時休息,在工作室的旁邊設置了男女宿舍。
提醒
我國民眾勿聽信謠言
于海鵬和小石均告訴本報記者,不管從海流的監測還是海洋氣象的監測來看,日本核泄漏物質目前是不會對我國造成影響的。
“我們是做科研的,數據不會撒謊。”在小石當天的海流監測圖文上,記者看到海流向偏南方向流動,流速為每秒30米,到達東京以北海域后,受黑潮流系控制轉向,向東流動。
未來三天,日本核泄漏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向偏南方向漂移擴散,污染物在海水中漂移擴散的速度較為緩慢,受影響海域主要局限于福島附近海域。
三天以后,污染物有可能到達東京周邊海域,然后繼續向東,最終進入太平洋。因此對我國海域不會造成影響。
于海鵬強調,我國民眾一定不要聽信謠言。因為決定核擴散的最關鍵的海洋氣象也顯示,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與日本之間的氣流都在向太平洋上吹,所以不會將核泄漏物質帶向我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