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3月28日消息(記者 史瑞麗 實習生 彭麗麗)地震襲來,一間房子里,來不及逃離的婦女撲倒在地,將嬰兒緊緊護在懷中;門口一位青年男子用身體保護著兩個四五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飯的人將陶碗遠遠地拋開……
毀于地震的村莊
喇家遺址4000年前就有面條
?
4000年前的某一天,黃河邊這座熱鬧的聚落突然埋入斷層,一間房子里,來不及逃離的婦女撲倒在地,將嬰兒緊緊護在懷中;門口一位青年男子用身體保護著兩個四五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飯的人將陶碗遠遠地拋開……當時的景象,如在眼前。這是昨天展覽上看到的喇家遺址復原圖展現的場面,這種場景和2008年我們經歷過的汶川地震是如此相同。
?
喇家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喇家遺址出土的大量玉器和一碗4000年前的面條等尤為引人注目。據了解,考古人員在清理喇家遺址的日用陶器時,意外地發現了面條狀遺留物,經科學測試和分析,確認這碗面條是小米做的。這一重大發現以實物證明中國最早發明了面條,說明4000年前的古人已經掌握面條的制作方法,并以此為主要食物,這也就顛覆了歐洲人發明面條的傳統認識。
?
這碗面條是怎么保存下來的?關于喇家遺址形成的原因曾有過爭論。考古人員研究發現,出土遺骸大多存在于日常居住的房舍里,而且身體都呈現出非正常的姿勢。綜合遺址周邊發現的多處地裂縫、噴砂和地面變形的跡象,考古人員斷定,罕見的地震毀滅了這段史前文明,而隨后來襲的洪水,正好將這個地震遺跡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
喇家遺址2000年發掘至今,出土了數十具姿態各異的人類遺骸,忠實記錄了災難降臨的瞬間,同時出土了大量罕見的巨型玉器。該遺址還被列入了“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出土文物改寫歷史
?
目前一般認為,中華文明從夏開始。但王巍告訴記者,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近年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堯統治時期,文明的構成要素:文字、青銅器、城均已出現。王巍介紹,本次展覽將展出陶寺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成果。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一,該遺址的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
最早的文字不是甲骨文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祭器扁壺為泥質灰陶,僅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看起來像個軍用水壺,但腹一面略平,另一面明顯鼓凸。扁壺鼓凸面上用朱砂寫了兩個字符,一個是“文”字,王巍介紹,這個“文”字,與早期的文字雛形不同,這個“文”字的寫法與后代甲骨文、金文中“文”字的寫法非常的相似。這改變了人們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的認識。在扁平面也有一個紅筆書寫的字,上為圓角方框,似象征城,中為一橫線,似象征地平線,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狀。到底是個什么字?可能是“堯”,也可能是其它的字,學界存在較大分歧,或釋為命、易、堯、邑、唐等,但都與“唐堯”或“夏禹”或“夏啟”有關。
不是夏代后期才有青銅器
陶寺遺址發現了迄今最早的青銅容器的殘片
?
王巍介紹,去年考古人員從陶寺遺址發現了迄今最早的青銅容器的殘片,這也打破了既有的認識,原來認為最早是夏代后期才有青銅容器,但目前看來,早在堯的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制作技術。本次展覽中展出了該遺址出土的銅鈴,制作手法與青銅容器手法類似。
?
“秦磚漢瓦”說法被顛覆
陶寺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瓦
陶寺遺址在當地素有堯都之稱,這個遺址發現了280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當時我們發現的小型墓地里,一個青年男子身上只有一件武器,而大型墓地則有很多龍盤等貴重的陪葬品。”王巍說,這說明那個時期就已經階級分化很明顯。后來,我們發現了宮殿區,其中最大的宮殿有1萬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實物方面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瓦,“有了瓦,意味著有了屋頂。”王巍表示。這打破了“秦磚漢瓦”的說法。
此外,遺址中出土了規模大、隨葬品豐富的“王”墓。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兩個珍貴的龍盤就出自遺址“王”墓。直徑大約50厘米的彩繪盤,內飾盤龍。王巍分析,這象征著墓主的身份和等級,說明墓主是城中的統治者。當時的等級劃分已經形成。王巍表示,以往考古界認為,中華文明形成于二里頭遺址文化時期,距今3700多年,陶寺遺址考古發現至少將文明時代形成的起點向前推進了500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