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不少城市,一幢又一幢正處在“青壯年”的建筑,被列入“非正常死亡名單”。這些明明可以堅持50年、80年,甚至百余年的高樓大廈,為何建成僅10來年、20來年就“英年早逝”?這一現象,正引起各方關注。
遼寧丹東市因建高鐵沈丹客運專線,將拆掉一座新辦公樓和一條建成僅兩年、耗資數千萬元的公鐵立交橋。有百姓稱之為敗家子工程。
一項面對全國的最新調查顯示,83%的人認為身邊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的人表示“非常多”。
那么,“短命建筑”在各地如此頻繁出現,究竟是質量問題,還是另有隱情?
高樓大廈多早逝
幾乎每個周六清晨,周立平都會從杭州武林門步行去西湖邊,路過他的母校、浙江大學原湖濱校區。看到大樓爆破已5年,集賓館、商場于一體的商業規劃至今仍在紙上,他的心頭有種說不出的痛。
周立平清楚記得,2007年1月6日上午,在被稱為“西湖第一爆”的爆炸聲中,這幢20多層、號稱可矗立百年的教學大樓,在建成僅13年后轟然倒塌。“當時很多人的眼圈都紅了”,更讓他深感可惜的是,這塊黃金寶地一荒廢就已5年。
事實上,在國內城市建筑“非正常死亡名單”上,還有很多同樣出名,甚至更引人關注的高樓大廈:
2006年10月,青島市著名地標青島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僅20年;
2009年2月,曾經的亞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陽夏宮被整體爆破,但它僅僅度過了15個春秋;
2010年2月,南昌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
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建成剛20年的凱萊大酒店宣布停業拆除……
很多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而與亮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出人意料的“短命”。
“拆了建、建了拆”,這種“破壞式建設”,似已成為國內很多城市建設難以跳出的“怪圈”。也正是在這一“怪圈”中,我國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
消耗全球最多的水泥、鋼材,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達4億多噸。我國建筑垃圾數量占垃圾總量的30%至40%。
就如南昌五湖大酒店,被有關單位以“檔次不夠高”為由拆除,這座建成僅13年的豪華建筑,原址重建五星級大酒店。據估算,酒店拆除產生垃圾超過4萬噸,僅處理垃圾就需費用數百萬元。
“現在的建筑壽命這么短,如何承載城市發展進步的歷史記憶?”業內人士夏田蘭說,與我國一樣,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設計使用年限也是50年,但平均使用壽命很長。如英國、法國、美國的建筑,平均使用壽命分別為125年、85年、80年,城市里“百年老屋”隨處可見。
利益驅動是殺手
“拆一次創造GDP,再蓋一次又創造GDP”。“利益驅動是‘短命建筑工程’頻現的根本原因。”
九三學社中央在今年提交給全國政協的提案中指出,2009年住建部對全國30多個省份的90多個城市的180多個建筑工程進行住宅工程品質檢查,結果顯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這說明那些“短命建筑”并非都是質量原因。
造成“短命建筑”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指導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輕質量,大拆大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開發商的商業利益相結合,造成不該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此外,隨著各地的土地價格快速上漲,拆遷置換帶來的巨額賣地收入,使得有些地方對已建成的建筑更是“痛下殺手”。
還沒建成就被拆除的合肥維也納森林花園小區,根據官方說法,是因為影響城市景觀中軸線——黃山路與大蜀山之間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將貫穿省城東西的黃山路“拉直”。
位于武漢的首義體育培訓中心綜合訓練館,投入使用僅僅10年,便被拆除。其理由是,該館位于即將動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和紀念碑之間,不得不為耗資200億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計劃”而“獻身”。
還有一些市政工程也是如此。去年7月剛改造完成的蕭山區鴻達路,由原來的4車道拓寬為6車道,但僅半個月后,又開始重修,砸掉水泥路面換成瀝青路面,原因是“影響杭州形象”。
城市規劃的不理性、不科學、不持續,也是造成“短命建筑”頻現的重要原因。
“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實施,全靠領導一句話”、“一屆領導一套規劃”……
有專家指出,我國城市建筑壽命,平均只有25年到30年。相當一部分建筑之所以短命,并非是由于設計草率、落后,也不是鋼筋、水泥不夠結實,而是因為從規劃的那一天起,就從沒認為城市建筑承擔著什么文化歷史使命,也從沒打算讓她長壽。
這些年,很多地方的房地產市場火爆,但繁榮的背后,是對建筑質量的監管、監理、后續管理沒有跟上。各地不斷出現的“樓歪歪”、“樓脆脆”、“樓裂裂”等建筑質量問題,更為人們敲響警鐘。
百年建筑誰打造
如何改變一些地方對新造建筑說拆就拆的狀況?
有關專家認為,首先在于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城市建設應樹立可持續理念。“哪些建筑該拆,哪些不該拆,不應該是一兩個人說了算,應該有明確的標準規范。”在很多國家,由包括建筑、規劃、文物、文化等行業的權威人士組成委員會,共同論證決定是否允許拆除某幢建筑。對于重要建筑的拆遷,甚至還要舉行聽證會。我國現在缺乏這樣的模式,僅做到對掛牌的文物保護單位拆遷實行“一票否決”。
九三學社中央建議,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政策法規,明確建筑拆除的條件和法定程序,嚴厲禁止沒有質量問題的建筑被提前拆毀,切實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對違規拆除建筑的責任人追究相關責任。此外,要切實加強城市的科學規劃,進一步加大城市規劃的執法力度。
“建筑,是留給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浙江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馮鋼表示,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包括故宮在內等許多輝煌的“長壽”建筑。但令人遺憾的是,當下我國在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背后,城鎮化建設的速度與質量失衡的矛盾卻日益凸顯。有關部門必須糾正過去錯誤的發展思路,避免大拆大建,反復折騰,讓城市得到喘息的機會,使浮躁的發展觀念在現實中得到沉淀。
打造長壽命、高品質的百年建筑,還需要轉變生產方式。在住宅產業化發達的美國,住宅構件的標準化、商品化程度幾乎達到100%。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這樣的房屋建成后,不僅節約資源能源,而且方便建筑的維護和改造,提高建筑品質,延長建筑壽命。”我省不少專家建議,作為經濟較發達的浙江,應率先制定住宅產業化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推動住宅產業化發展,打造更多的“百年建筑”。 (汪成明)
-專家觀點
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公共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浪費建設、破壞性建設問題,在全國范圍內都存在。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3點:一是公共設施規劃不到位,實施前沒有經過科學的專家論證,實施中沒有按照規劃要求嚴格執行。二是對公共財政支出沒有嚴格的預算和使用監督。三是對公共設施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沒有形成有效的問責機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