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消息4月1日?? “目前的危機不僅是日本在二戰后面對的最大危機,也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危機。”3月29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說出了這樣的話。險情持續半個多月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連日來不斷傳出壞消息,看似得到控制的核泄漏其實還在伸長它的魔爪。一個更加嚴峻的事實是,美國、冰島、芬蘭、法國、韓國、土耳其、俄羅斯、菲律賓、中國等國家都監測到了來自日本的放射性碘-131。
日本首相菅直人幾天前就曾表示,已做好“東日本全毀”的最壞打算。而今,他又將危機提升了一個等級,頓時加重了外界對于核危機下的日本未來命運的擔憂。面對前所未有的三重災難,日本這只“不死鳥”能挺過來嗎?
?
核泄漏危機正失控
3月30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對29日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樣本進行檢測后發現,其中的放射性碘濃度已達法定限值的3355倍。這是到目前為止海水檢測出最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說明核泄漏不但沒能得到控制,反而更加嚴重。前一天,東京電力公司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廠區內的土壤檢測出微量的放射性物質钚。由于钚的毒性大,且半衰期較長,這一消息令人們開始擔憂土壤污染的問題。
在核信息的披露上,國際社會一直指責日本方面不夠透明,似乎在刻意隱瞞一些東西,導致搶險工作推進不力。一些網友更是大膽猜測,福島核災難的真實原因是日本進行了秘密核試驗,而土壤中檢測出的微量“钚”更是成了網友們的有力論據。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石永康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以他目前觀察到的情況來看,核試驗的猜測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土壤中檢測到的钚是極其微量的,另外,“對泄漏出來的钚的同位素——钚238、钚239、钚240的數值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如果是核試驗泄漏的話,3種同位素的比例不應該是現在這樣”。
對于真實情況,石永康認為,日本方面應該不會有“大的隱瞞”,因為“現在也沒什么好隱瞞了。反應堆熔化了;冷卻十幾天都得不到恢復;放射性濃度很高的水大量泄漏到外部……情況已經夠糟了。”
據日本媒體報道,除了在土壤中檢測到放射性钚外,截至目前,福島第一核電站的1至3號機組的地下室都出現了放射性物質含量嚴重超標的積水問題。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透露說,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地下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的水可能已經滲透至地下或大海中。
石永康表示,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高強度放射性積水不僅可能導致污染擴散,而且阻礙搶修工作進展。“積水不消除的話,人根本無法接近,意味著即使接通電源,設備也難以恢復,事態就無法控制住。”
對于菅直人所做的“東日本全毀”的最壞打算,石永康認為“整個東日本成為無人區還是夸張了點,但是廠區周圍30公里甚至更遠的一些地方,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有人居住,是有可能的。”他進一步強調,福島核事故不會等同于切爾諾貝利,因為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差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是在滿功率運行中發生了大爆炸,而福島核電站的反應堆在地震發生后就已經停止。“就像是一輛車子,在全速前進時撞車,和已經剎車一段時間后再撞車,后果是不一樣的。”
?
日本經濟會不會崩潰
遲遲得不到控制的核泄漏,不僅關系著福島周圍乃至東日本地區的環境和民生,更是牽動著整個日本的經濟命運。
3月29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非正式貿易談判委員會上,日本代表幾乎是一到會就四處呼吁各國代表團“不要反應過度”,稱日本已禁止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的農畜產品上市。此前,各國紛紛對日本農產品以及乳制品實施禁止進口或加強檢查等措施。
核輻射對日本食品行業的沖擊已經顯現,而日本整個產業鏈在這場空前的災難面前,也面臨著斷鏈的危險。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全球產業競爭非常殘酷,地震之后,日本在國際市場原有的一些產業份額,例如汽車、電子制品等,可能會迅速被其他國家替代。
劉軍紅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只有一條路,就是“創造新的產業競爭點”。例如,政府出面組織幾家主要的化工企業,集體向更高端的化工產品發展。日本的技術領先有這個基礎,利用已有技術進行創新,在別的國家還很少介入的新材料、新技術領域占領新的戰略制高點。“相反,如果日本再回來搶奪已經被取代的產業位置,則一定會失敗。”
另一個可能爆發的危機,是日本的債務黑洞。據外界估計,日本此次災難對經濟的影響將遠遠超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當年,日本政府負債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60%,而如今日本政府債務已超過GDP的200%。就經濟損失而言,阪神地震的損失約為GDP的2%,而世界銀行初步預測,目前的這場災難,重建費用將超過1800億美元,占日本2010年GDP的3.28%。對于已很脆弱的日本財務而言,債務壓力之大可以想象。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分析認為,雖然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征收緊急稅,但這不足以支付如此龐大的重建費用,而隨著日本老齡化問題愈加突出,日本債務危機的失敗風險也隨之加大。在這一點上,這場自然災害將最終導致日本陷入一場金融危機,或者重演10年前的經濟泡沫危機。
?
美國不會讓日本倒下
3月3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日本首相菅直人第三次通電話,表示美國愿意協助日本,應對福島核危機。據了解,美國金融機構已派代表到日本,表示在融資上將對日本提供援助。劉軍紅指出:“美國在戰略上不會輕易放棄日本這個盟友。而且,日本已經開始把一些可以搶救的產業向東南亞等地轉移。因此,日本從此衰落、一蹶不振的可能性并不大。”
也有分析認為,從長期來看,此次危機對日本經濟來說,利大于弊。日本經濟20多年來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主要原因是過度儲蓄和內需不足。這20年間,唯一一次經濟強勁增長是在1995年神戶地震之后。當時,大量住宅和工業資產重建的需要,大力推動政府和公司的財政支出,并且極大推動GDP的上漲并一直延續到1997年初。如果此次核危機沒有引發更大的災難,那么震后重建同樣會大力推動2011年底和2012年經濟的發展。
還有學者認為,與經濟上的沖擊相比,核泄漏給日本政治帶來的影響恐怕會更加深遠。外交學院中日關系學者周永生教授對《世界新聞報》記者指出,現在的核泄漏已經影響到了全世界,日本政府的應對不力、自衛隊的退縮、東電公司的不負責任都嚴重影響了這個國家的信譽和形象,這對今后日本的國家命運都有深遠的影響。而一旦核泄漏出現更壞的結果,“不但日本想爭當政治大國,在東亞獨樹一幟的夢想無法實現,恐怕日本將不可能再作為一個大國發揮有力的影響了”。
?
中國經濟也面臨沖擊
專家指出,日本資金回巢,恐將引發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場動蕩。而受到重創的日本經濟體系將透過全球產業鏈和資金鏈,波及國際金市、股市、匯市以及糧油礦產價格體系,平添世界經濟風險。
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核電產業及其全球戰略。據了解,多個國家已經叫停新的核電項目,不少地區還爆發了反核電游行。《世界新聞報》記者一位從事核電工作的朋友感慨:“大好的核電春天,被徹底拉進了冬天。”
劉軍紅則認為,日本企業已位居全球產業鏈中樞位置,日本產業斷鏈,將危及中國、美國和東亞地區整體的產業和貿易。從中美日三邊貿易關系看,美國是基礎科學研究的龍頭,日本是技術轉換基地,中國則是產品生產和出口中轉站;而從東亞地區貿易結構看,日本是核心部件源頭,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等生產中間產品,中國再加工出口向世界。顯然,日本產業斷鏈后,美、中、東亞整體產業將面臨風險。從中日直接貿易關系看,日本對華出口產品的90%為核心部件、中間產品、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等生產資料,日本企業停產,中國產業也將面臨“斷糧”風險。
劉軍紅指出,從美國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到北非石油危機和現在的日本產業危機,一系列危機疊加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出現全球產業格局大洗牌甚至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產生,中國如何在這一輪世界產業分工體系調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好好考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