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1日消息??2011年清明節前夕,山東省博興縣接連幾天都遭遇了大風天氣,眼看著風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跡象,家住在縣城東邊王浩村的潘長泰老人,心里越發地著急起來。
中央電視臺《軍事紀實》4月1日播出《懷念戰友——2011》第二集《四十年的心靈守護》,以下為節目實錄:
偶得寶貝 久病后老漢溜出家門
潘長泰今年84歲,自從三個月前生了一場大病之后,他的身體就大不如從前了,聽力嚴重下降,腿也一直疼得厲害。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潘長泰的兒女們說什么都不讓他出門。
可是連續三個月了,潘長泰都沒有去看望他的老朋友,他的心怎么也放不下,而且這連日來的大風,更讓他擔心老朋友的家會因此被刮得不成樣子。不過最讓潘長泰著急的,是他前不久得到了一樣寶貝,他迫不及待地想拿去給老朋友看看。
這天早上,趁著兒女們都不在家,倔強的潘長泰就偷偷地從抽屜里拿出了寶貝,溜出了家門,他覺得自己不能再等了。潘長泰很明白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這次再不去看看老朋友,以后的機會就更少了。
這次出門, 潘長泰給自己安排的事兒很多,除了到集市去給老朋友買些見面禮外,他還要去趟墓碑店,幾天前,他通過電話在那里給老朋友訂了一份大禮,他想親自去看看,才能放心。最后,他再到老朋友那里,老哥倆一起好好分享寶貝。
這一來一回十幾里的路,潘長泰走了40多年,平時走起來很是輕松,可是今天,他卻覺得越來越吃力,他騎車的速度也是越來越慢。
為了避免回家太晚讓兒女們擔心,潘長泰不得不放棄了去墓碑店的念頭,他趕緊直奔老朋友那里去了。
臨近中午,潘長泰終于到了村東頭的棉花地里。順著綿長的小道望去,在兩排枯棉花桿中間,有一個孤零零的土墳,那就是潘長泰一直牽掛的老朋友的“家” 。
潘長泰本以為自己三個月沒有來打掃,加上連日來的大風,這墳肯定會亂得不成樣子。可是走到墳前一看,潘長泰不由得吃了一驚。
眼前的墳很是干凈,似乎剛剛被人精心打掃過,墳前還有祭拜的痕跡。這讓潘長泰覺得很是蹊蹺。
潘長泰很清楚,墓中人和村里的人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很少有人知道這墳的來歷和墓中人究竟是誰。40多年了,村里人包括潘長泰的兒女們都很少有過來祭拜的,更不用說這么精心的打理了。
然而,今天又會是誰這么仔細地打掃了這座孤墳呢?潘長泰看了又看,怎么也想不明白。難道是墓中人的親人找過來了么?
眼看著就到中午了,不容多想,潘長泰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祭拜了,并準備著待會兒和老朋友一起好好分享他的寶貝,這才是今天最重要的事兒。
寶貝勛章 拿與老朋友分享
潘長泰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但每次來到墳前,他都要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和墓中人說話,因為潘長泰怕墓中人聽不懂山東口音。
潘長泰帶來的寶貝是一枚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勛章,它是年前市里的領導頒發給他的。雖然潘長泰一直把這枚勛章視為自己的珍寶,但是他覺得他也不能獨占了這個寶貝,這枚勛章也應該有墓中人的一份兒。
盡管在外人看來,潘長泰和墓中人的關系顯得非同一般,但其實,潘長泰根本不認識墓里埋葬的人,他壓根不知道墓中人叫什么,是哪里人,甚至連墓中人的模樣都沒有見過。潘長泰只知道,墓里面躺著的是一位抗日烈士。潘長泰總覺得,自己和墓中人的感情,很少能有人明白。
潘長泰隱約記得,這座墳是他12歲那年,村里的長輩們冒著被鬼子殺害的危險偷偷建的,當時里面埋的是兩位陌生的八路軍戰士。后來,其中的一位被家里人遷走了,就剩下了一位一直留在這里。
那時候,潘長泰除了害怕,并沒有更多的感覺,也不理解村里人為什么要冒死去救兩個陌生人。
然而不久后,潘長泰入伍當了兵,從那之后,他的想法開始逐漸發生了改變。
在那些烽火連天的日子里,潘長泰跟隨部隊一路從山東打到四川,參加的大小戰斗早已數不清,戰爭的殘酷,讓他幾乎每天都伴著死亡度日。
戰場離家越來越遠,戰爭越打越慘烈,潘長泰和同鄉的戰友們約好,大家都要活著打到勝利,一起回家過上安穩日子。可是在隨后的日子里,戰友們一個一個都在炮火的轟鳴中倒下了。
一個又一個匆匆立起的墳頭,一個一個孤零零地堆在異鄉的土地上,讓曾經一起回家的約定,變得支離破碎,觸目驚心。這也讓潘長泰一次次地想到了自己,想起了小時候看到的,家鄉棉花地里的那個不知名的烈士墳。
無盡的炮火硝煙、無盡的生死掙扎,持續了將近半輩子那么長,新中國成立了,潘長泰終于活著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老家。
從此以后,他就開始了守護這座無名的烈士墳。他覺得自己守護的,不僅僅是這一位不知名的烈士,還有那許許多多在戰爭中想過回家,但卻只能留在異鄉,又逐漸被人們淡忘了的無數孤單的生死弟兄們。
從壯年守到耄耋老人,活著的人,終究要死去,潘長泰從來沒有懼怕過死亡,但他最怕的是自己死了,墓中人怎么辦?無論是誰來接替他看護這座墳,潘長泰都放心不下。他總覺得,人最怕的不是沒人陪在身邊,而是內心的孤獨,活著是這樣,死了也一樣。
孩子們和村里其他的后輩,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場,不懂得上過戰場的人的心,不能和烈士說說心里話。潘長泰怕墓里的人沒有了他,心里會孤單。
但是,潘長泰知道,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能力也越來越有限。前兩天,他通過電話在墓碑店為老朋友訂了一塊石頭墓碑,就是想給烈士留個名,好讓后來人不至于忘記這里。這是他現在惟一能為相伴了40年的老朋友做的事兒了。
還沒說上幾句話,時間已經過了中午。為了不讓兒女們太過擔心,潘長泰必須回家了。臨走前,他還是像40年來每次分別時一樣,給墓中人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陌生人來訪 意外揭開一段感人歷史
潘長泰的這次敬禮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久,幾乎用盡了他全身的力氣。他不知道,以自己的身體狀況,下次再來會是什么時候。
從墳前回到家里,潘長泰心里一直在嘀咕,究竟是誰在他之前去給烈士去上了墳呢?如果真是烈士的親人找來了,那他那份害怕烈士今后孤單的心,也就真地可以放下了。
幾天后,潘長泰家突然迎來了兩位客人,這兩個人的到來讓潘長泰感到很是意外。
潘長泰本以為,突如其來的訪客會和墳墓被打掃過的事兒有關,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原來,博興武裝部正在組織編寫博興縣《軍事志》,需要走訪大量的老戰士。這兩個人的到來,是想了解一下潘長泰當年在這里的作戰情況。
然而,經過深入了解,博興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馬光儉漸漸地改變了自己這次走訪的初衷。聽了潘長泰主動講起的那個烈士墓的故事,馬光儉被震撼了,他迫不及待地陪護著潘長泰再次來到了烈士墓。
根據常年對地方史料的研究,馬光儉初步認定墓中烈士的犧牲,很有可能和一次慘烈的突圍戰有關。
1942年農歷5月11日,當時清河軍區的司令員楊國富帶著司令部機關的部分人員和警衛連到小清河南執行作戰任務,到達道口村時,天色已經很晚了,戰士們也都非常疲勞,司令員命令部隊原地休整,拂曉前再繼續行進。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多出他們十幾倍的日軍,已經悄悄地對他們進行了包圍。
為了牽制住敵人,以保護更多人的撤退,幾名戰士主動請纓,靠著僅有的一挺機槍和幾桿步槍,和敵人展開了一場力量極不對等的殊死搏斗。敵人叫喊著從四面沖下山谷,沖殺聲好幾里外都能聽到,火光下的鮮血紅得逼人的眼。戰斗異常激烈,幾位戰士傷勢嚴重。
一夜的激戰過后,村民們在荒坡上,意外地發現了兩名八路軍重傷員。但是,當時日偽軍正在對這一地區進行掃蕩,他們一旦發現百姓和八路軍有聯系,全村人都會招來殺身之禍。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村民們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地把兩名戰士藏在了村子里。
盡管村民們盡了全力搶救,兩名小戰士最終還是犧牲了。臨終前,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姓名和籍貫都沒有來得及說清楚。
戰火紛飛,沒有儀式,沒有太好的地方,村民們只能在田間埋葬了兩名戰士。為了防止敵人對墓地的破壞,他們在墳頭立起了木牌,上面寫著大家給戰士起的假名字,像無數戰死的烈士一樣,兩位戰士就這樣,在并不熟悉的異鄉土地上長眠了。
就像風雨沖刷掉木牌上烈士的名字一樣,那散落在各地的數不清的無名烈士墓中,不知埋下了多少人,多少事。眼前墳墓中埋葬的烈士,也和那些千千萬萬的無名英烈一樣,被黃土埋得越來越深。
馬光儉沒有想到, 時間過去了大半個世紀,一位80多歲的老戰士,竟然成了那場幾乎被遺忘的慘烈戰斗的最后守護者。
感動之余,馬光儉也了解到了潘長泰心中對烈士墳塋今后的擔憂,同時他也受老人的囑托,盡可能地幫他查一下那天究竟是誰去給無名烈士上了墳。
經過幾天的打聽,馬光儉查明,上墳的人是鄰村的一位名叫張愛英的老人。
張愛英今年74歲,她的老伴名叫張東發。張東發也是一名退伍老兵,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他跟潘長泰一起去給烈士掃過幾次墓。兩年前,張東發去世了,臨終前他囑托老伴,讓她以后沒事兒的時候,就替自己去給烈士上上墳。
可是張東發去世沒多久,張愛英就跟著子女去外地了。頭幾天剛回到村里,張愛英就趕緊去了墳地,以了卻老伴兒臨終時的牽掛。
兩位古稀老人,并不相熟,卻都用著各自的方式,各自的信念,默默地看護著長眠異鄉的烈士。老人們的行為感動了馬光儉,同時他也有了像潘長泰一樣的擔心。兩位老人年歲都這么大了,這墳以后該怎么辦?難道真的就讓烈士今后孤單地留在這田間地頭嗎?
傳遞感動 烈士永不孤單
幾天后,經過馬光儉的聯系,博興縣武裝部和鎮上的領導都來到了潘長泰的家里,他們想邀請潘長泰和張愛英一起到濱州市去一趟,這趟行程,和烈士墓今后的命運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濱州軍分區領導的陪護下,潘長泰和張愛英來到了位于濱州市的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作為革命老區,為更好地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傳統,2009年濱州市政府和濱州軍分區一同建立了這座紀念園, 原渤海戰區的大部分烈士都長眠在了這里。
在長長的烈士碑廊前,潘長泰走過去又走回來,墓上的每一個名字他都要小聲地念上一遍,并把這些姓名用手摸了一遍又一摸。
軍分區的領導向潘長泰保證,他們會和地方政府一起照顧好長眠在這里的每一名烈士。他們希望,潘長泰能同意把他守護了40多年的那座烈士墓,也遷到這里來。
有后來人的祭奠和關照,更有這么多當年的戰友們相伴,潘長泰為老朋友今后命運而一直擔著的心終于可以徹底放下了。
回到博興縣, 馬光儉替潘長泰從鎮上運回了老人之前為烈士訂的墓碑。幾天后,這塊碑和墓中人都要遷往新家了, 潘長泰就要和他相伴了40多年的老朋友告別了。盡管以后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面, 盡管以后一定會想念, 但是潘長泰還是很高興, 畢竟烈士終于可以到真正屬于他的地方長眠了,那是他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榮耀,在那里有戰友們的陪伴, 他將永遠不會孤單。
歲月劃過,那曾經被炮火硝煙彌漫的祖國大地,早已歸于平靜。這片土地沒有忘記,有多少英勇無畏的青年為她赴湯蹈火。逝者長已矣,杯酒慰忠魂。
烈士陵園里,不遠千里前來真誠祭奠的,有那些來來往往的年輕,和不再年輕的身影,他們都在用心,用一種重如泰山的無言的感情,為烈士們默默守護。懷念逝者,長眠在祖國大地上的無數留下名字和更多無名的英雄們,永垂不朽,永不孤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