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6日消息??當朱仲寅站起來,把坐在輪椅上的103歲的老母親推到大門口曬太陽時,他患小兒麻痹癥落下的殘疾,就能看得很清楚。
在(江蘇)溧陽市南渡鎮一條河邊,有一處年久失修的房子,朱仲寅夫妻和老母就住在這里。不過這套房子不是朱仲寅自己家的,是單位借給他家住的。早些年朱仲寅的老母親身體還比較健康時,50多歲的朱仲寅常年奔波在外地打工。與別人打工的目的不同,朱仲寅打工,是想積攢一些錢資助貧困大學生。
朱仲寅生于1950年,他原來是鎮上一家米廠的職工,一度還當過副廠長。2001年企業改制,2002年朱仲寅下崗。考慮到他是殘疾人,次年,當地政府為他辦理了退休手續,他每月能領到一份退休金。“就是在2002年,我下崗前2個月,下決心幫助一些貧困學生的。”10來年前的情景,對于朱仲寅來說,仿佛就在眼前,“那天我在廠辦公室讀到一篇報道,是寫溧陽中學一位貧困女生小黃的——這女孩的父親得了癌癥,母親是殘疾人,報紙上還登了孩子的照片。我看了報道、看了照片上孩子凄楚的眼神,忍不住要流淚。我就尋思著哪天找到學校,找到這位女孩。不巧的是,我很快下崗了,因此沒有去成。可是,在以后的幾年中,照片上的女孩一直在我腦海里,我幾乎每天都會想起她來。無緣無故的,我會生出內疚之情,因為我還沒能幫助她。”
2002年,朱仲寅拖著一條病腿到了高淳縣的一家米廠打工,每月工資約1000元左右。那時朱仲寅的兩個女兒都已大學畢業并工作了,他愛人也已退休并有一份退休工資。打了一年工回到家鄉,朱仲寅聽說鎮上有一名貧困生學習成績很好、家里卻十分困難后,就找上門去送了5000元。第二年他在鎮上一家米廠打工,又拿出2000元資助了一名貧困男生。
但朱仲寅始終沒有忘記溧陽中學那個姓黃的女孩子。時間到了2004年初夏,他算了一下,孩子應該快參加高考了,“再不找到這個孩子,我會后悔一輩子的。”朱仲寅對自己說,“現在,我已經積攢了一些錢,有能力幫助她了。”
怎么讓小黃相信自己的誠意呢?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瘦小的殘疾人啊!最后朱仲寅是鼓足勇氣找到溧陽中學的一名教師的,當這名教師領著朱仲寅走進小黃的宿舍時,朱仲寅一眼就認出了她——2年來,他無數次想起過這張臉。朱仲寅說明來意后,女孩有些靦腆,不肯接受朱仲寅帶去的錢,只答應等到考完后再聯系。
不久后,朱仲寅了解到小黃考上了蘇州的一所大學,他立即聯系了她。小黃在她母親陪同下到了朱仲寅打工的企業。朱仲寅這才知道,小黃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她母親是個因工傷只剩兩個指頭的殘疾人。朱仲寅已經準備好6000元錢,但小黃執意不肯要這么多,說家里已經籌集了一些錢,只要1000元就夠了。“那時候,她感動,我也感動。”朱仲寅說,“小黃見我是殘疾人還資助她而感動;我是讓孩子的懂事感動了,這孩子心地多純潔啊,家里這么困難,送她錢,她不肯多取一分。”好一會爭執之后,朱仲寅終于說服小黃,每年由他資助她3000元,一直到大學畢業為止。“這孩子爭氣呢,后來大學畢業后留校當了教師。”
有時,無償的資助也會遭到誤解。2006年,朱仲寅在南京浦口區打工,他從《揚子晚報》上了解到一名貧困大學生,就設法聯系上了他。開始時朱仲寅打電話給這名學生,說因為自己腿腳不便,能否讓他從仙林校區趕到浦口取錢。但這名學生拒絕了。剛好朱仲寅認識的一個人有事開車到南京市區辦事,他就搭了便車來到這名學生的學校門口。學生見到朱仲寅后,愣了一下,大概他沒想到朱仲寅是個瘦小的殘疾人,是個打工的殘疾人。當朱仲寅提出在車里把錢交給他時,這名學生眼里充滿了狐疑。朱仲寅頓時明白這名學生大概以為自己是個騙子,便隨同他走進校園,一直來到輔導員辦公室,當著輔導員的面把錢交給學生,并對這名學生說:“我資助你不是為了任何回報。今后我不會再當面送錢,你有需要時打電話給我,我把錢打到你卡上。”
的確,朱仲寅從來沒想過要回報,他只是覺得這么做很快樂、很幸福。他資助的學生中,其中有三名從來沒見過面,都是朱仲寅委托女兒把錢打到對方卡上的。到2009年為止,朱仲寅一共資助了13名學生,資助金額達13萬元。
這些受助的學生,多數不知道朱仲寅打工的艱辛。8年里,朱仲寅到處找活干,最遠的地方是浙江溫州。在打工期間為了省錢,他住的是價格最低廉的旅館甚至澡堂、客戶單位的倉庫或辦公室。為了省錢,他戒掉了香煙。在安徽打工時,有一次他從二樓狹窄的倉庫閣樓上摔下,整個身體卡在樓梯腳和堆放著的米包之間動彈不得,米包堆得有4米多高,而且是呈傾斜狀的,稍有振動就可能倒塌、把他埋在下面,幸好被人發現及時才得救。
很多人不理解朱仲寅為什么拖著殘疾的身子到處打工資助貧困學生。“報恩。我做這些是為了報恩。”朱仲寅語音顫抖地告訴記者,“我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姐弟5個全靠母親一個人到處找事做養活。政府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把我母親安排到合作商店里工作,有了一份穩定的工資;逢年過節還給我們補助金,每次都有二三十元——在上世紀50年代,這已經是一筆很大的錢了!我上初中后住校,學校每月還發給2元助學金。街坊鄰居對我們一家也很關照。可以這么說,當時如果沒有政府和鄰居的幫助,我們一家是活不下來的。現在,我們夫妻都有退休金,女兒也都工作了,我想我應該報恩了,再不報就沒機會了,何況,能夠幫助別人,對我自己來說,是很幸福的,幸福的事,為什么不做呢?”(董扣新 鄒建豐 朱新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