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20周歲生日的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步入“十二五”的大門。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深化股票發審制度市場化改革,規范發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場,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擴大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加快發展場外交易市場,探索建立國際板市場。積極發展債券市場,完善發行管理體制,推進債券品種創新和多樣化,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
應該說,積極的股市政策,從這里都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
擴規模 各市場比翼齊飛
從2009年10月底推出到現在,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經突破兩百家。
創業板的發展,或許只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很小的縮影。“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創業板,我們看到的是我國資本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
“十一五”期間,我國直接融資市場增長迅速。5年來,我國境內股票籌資2.84萬億元,相當于前15年股票籌資的3.1倍。其中,2010年境內證券融資累計10257億元,比上年增加5666億元,增速高達1.23倍。截至2010年底,滬深股市總市值達到26.54萬億元,相當于2005年的8.2倍,市值排名由2005年的全球第十三位躍居第二位。
“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是“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對發展資本市場的其中一點提法。同樣的提法,在年初的監管工作會議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也提過。他說,要“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擴大直接融資”。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是積極的股市政策的最好體現。
為何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融資的目的是什么?尚福林就資本市場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問題指出,“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要求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求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需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支持創新創業的機制優勢;拓展對外經濟合作空間,需要有效提升資本市場的支持和保障能力”。
可以說,尚福林的這番談話,勾勒出了資本市場在十二五期間所要發揮的作用以及需要著力的重點方面。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根本。三板市場、場外市場、債券市場是關鍵環節,期貨市場需要提升。
對于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廣東省證監局局長侯外林此前稱,實際上,政府這些年一直都在努力,而且直接融資比例在逐步上升,但跟間接融資比還是比例偏低,因此還有很大潛力。
“新三板市場”建設是今年資本市場的重頭戲。
今年的監管工作會議提出,要“抓緊啟動中關村試點范圍擴大工作”,“加快建設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
目前,新三板的改革大幕日漸清晰。
中國證監會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間,場外交易市場建設將分兩步推進。場外市場在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基本形成并穩定運行后,將擴大到全國具備條件的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擴大試點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積極穩妥推進。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上新三板企業的條件之一就是進試點的國家級高新科技園區的注冊企業。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希望進入擴大試點的名單,而且越早越有先發優勢。
作為今年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重點工作之一,目前各地高新園區都在積極爭取進入首批“新三板”擴大試點名單,而各地也在以空前的投入搶占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這條新跑道。
中關村園區是最早試點新三板的高新園區,目前也是創業板上市企業最多的高新園區。交易所人士此前曾指出,新三板對中關村園區企業上市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自監管層提出意向,要將中關村園區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擴大到其他具備條件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各地園區便紛紛開始行動,力爭成為試點園區。
當然,我國的資本市場要擴大規模,不能光靠新三板,主板、中小板以及正在醞釀推出的國際板,這些都是促使我國資本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有力的助推器。
在主板市場和中小板市場建設方面,監管層提出要“繼續壯大藍籌股市場和中小板市場”。而或許是為了響應“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滬深兩大交易所都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公布了新股發行計劃:上海證券交易所初步匡算今后五年滬市每年將新增5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力爭到2015年末,上市公司達到1200家以上;深圳證券交易所保守估計未來三年內發行1000只新股,預計今年發行350只。
2010年被稱為A股市場的“天量融資年”,全年共發行新股349只,IPO融資額高達4921億元,超過2007年至2009年三年發行數量之和。349家如果折算到全年250個交易日,則意味著每天約1.4只新股發行,每周有7只新股面市。
按照兩家交易所的計劃,2011年的新股發行數量和規模將更勝一籌,達到400家,簡單按照去年平均每家融資14億元來推算,今年IPO融資額將高達5600億元,若按照這一速度穩步推進,“十二五”期間的IPO總融資規模將在2.5萬億元以上。
擴規模,還要堅持雙向擴容。
隨著股票、債券融資規模的擴大,也需要進一步培育壯大社會資本力量,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儲蓄資金轉化為證券投資資金。
從發達市場的經驗看,50%到60%的股票市值為養老基金持有。目前,我國養老基金持股比例很小,主要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管理的“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的一部分資金投資股市。未來我國社保養老基金入市的增長空間較大。目前部分入市的養老金只是“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這筆錢不是用于當前的即期社會保障支出,而是未雨綢繆,為我國將來的人口老齡化做戰略準備。
擴規模,讓各市場比翼齊飛!
上層次 資本市場創新不斷
股權分置改革、“兩融”業務和股指期貨業務的推出……資本市場的不斷創新,使得它的發展更上一個層次。
“開弓沒有回頭箭”的股權分置改革,使得我國的股市進入了全流通時代。
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結束了上市公司兩類股份、兩種價格長期并存的歷史,完善了市場功能,釋放了活力,為實現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分析人士稱,“全流通”為上市公司改善法人治理結構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證。改革消除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之間的制度藩籬,還原了同股同權同利的基本邏輯。兩類股東從原來的“同床異夢”變成了“同舟共濟”,形成了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礎。同時,也使得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將趨于優化,治理基礎更加穩固。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提高,他們通過股東大會等多種途徑行使股東權利,形成了對董事會、經理層有效的監督機制。
在股權分置以前,A股市場經歷了一個“莊家”唱主角的時代。但股權分置改革開始后,市場制度架構開始重整,“一股獨大”、“一股獨霸”等陳年痼疾得以解決,市場迎來了大股東、中小流通股東和主力資金相互博弈,卻又相輔相成的局面。
在股改過程中,一直任人宰割的小股東第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力量。同時,因為股權分置改革,大股東開始掌握市場話語權,這令以往的所謂“莊家”難以再為所欲為。原來呼風喚雨的主力開始分崩離析,大股東與場外資金的“默契”成為股權分置后市場的主導模式。
伴隨股改的同時,規范上市公司信披質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等變革也在快馬加鞭,夯實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的努力成效斐然,此后市場制度的變革主題詞開始成為“創新”。
應該說,股權分置改革是在我國資本市場“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條件下,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適合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道路的改革路徑,經受住了市場考驗和時間的考驗,為實現資本市場的機制轉換、功能發揮和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股權分置改革為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那么,融資融券業務和股指期貨的推出,則標志著我國的資本市場從此有了做空機制。
一年多來,融資融券這項業務規模不斷擴大,試點券商從最早的6家擴容到現在的25家,并將成為常規業務。同時,融資融券余額從首日的區區659萬元,到在滿一周年之時,跨越200億元,中國證券市場的創新之舉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而值得關注的是,轉融通業務也或
將很快推出。有分析認為,轉融通業務推行后,券商可以向銀行、基金和保險公司等機構融入資金或證券,那么融資融券規模將會得到大幅提高——由于具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可供融資的資金及可供融券的股票數量都將是現在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長期以來,我國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傭金,而在市場競爭下,各大券商之間也展開了激烈“傭金戰”,傭金率下滑也導致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占總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少。但是,由于“轉融通”等新業務的推出,市場人士開始看好新業務給券商帶來的機會。
長期來看,“轉融通”的推出對整個市場以及券商股都是構成明顯利好的。由于融資融券規模擴大,證券公司作為中介機構所賺取的利潤也將水漲船高。而融資融券業務有望給券商帶來長期穩定的回報,成為傳統的經紀業務之后的另一大收入來源。
創新,讓資本市場發展更上一個層次!
重監管 讓資本市場更健康發展
上周證券市場上的重要話題,勝景山河二次上會被否算是其中之一。
這是繼立立電子、蘇州恒久之后,證監會第三次撤銷已過會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核準決定。而隨著勝景山河取消上市資格,證監會同一時間對外發布《關于保薦項目盡職調查情況問核程序的審核指引》。在發行審核過程中增加“問核程序”,將監管關口前移,并將所有保薦項目納入監管范圍,進一步強化過程監管。
在業內人士看來,問核機制的設立旨在了解保薦機構及其保薦代表人對發行人重要事項的核查情況,監督保薦機構及其保薦代表人切實履行保薦職責,提高工作質量。
上周,還有一件事引發各方關注,那就是4月6日至7日,廣東省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在廣州市中級法院出庭受審,成為迄今為止涉嫌內幕交易犯罪的首位廳級干部。
事實上,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證監會集中力量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內幕交易行為和操縱市場行為進行的嚴打防控專項工作,已經顯示出監管思路和方法上的調整;而六部委聯合發文打擊內幕交易,使得資本市場的監管驟然升級,包括市場操縱和基金“老鼠倉”在內的案件得以公布和處理。
集中火力實施的“監管風暴”提高了監管有效性,也讓“打擊內幕交易”成為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公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一年間證監會針對內幕交易案件全年啟動非正式調查87起,立案調查52起,審結17起,向公安機關移送15起,并對18名個人、4家機構做出了行政處罰。與2008年移送4起、2009年移送8起相比,移送數量大幅度增加。
由此可見監管層對內幕交易的執法力度之大。
但是,對資本市場違法行為的“嚴打”并沒有結束。2011年初,尚福林在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進一步推動《證券投資基金法》、《期貨法》、《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制定,完善打擊證券期貨違法犯罪協作機制,配合制訂內幕交易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釋,嚴厲打擊重點和典型案件。
“將繼續保持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將聯合有關部委努力推進打擊內幕信息交易的工作。”尚福林的這一表態,表明打擊內幕交易仍將是2011年證券期貨市場上的重點工作。
而在日前由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委員會主辦、上海證券交易所協辦的“內幕交易認定與處罰專題研討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強調,證券執法部門應當適應市場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針對執法工作面臨的新情況,發揮我國證券執法的體制優勢,加強監管,依法打擊證券市場違法行為。
他同時表示,面對查處內幕交易這樣一個世界性難題,執法部門將從嚴厲打擊內幕交易的現實需要出發,積極、能動地適用現行法律規定,總結、鞏固已經取得的執法成果,研究、解決重大、疑難、共性問題。同時,加強案件宣傳,注重警示、教育,努力從源頭上減少內幕交易的發生。
發展和規范證券市場是證監會擔負的兩大職責。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的嚴打,顯示規范市場正在成為監管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內幕交易嚴重危害著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這顆“毒瘤”不鏟除,市場“三公”原則便無法實現。
值得欣喜的是,我們看到,在打擊內幕交易方面,“最高層不但有決心而且有行動”,出臺了相關政策,建立起了相關制度,一定能夠有序、有效地“抓出一群害群之馬”。
嚴打內幕交易,讓資本市場更健康發展!
政策結合 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功能
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重點在于發揮資本市場的功能。如何發揮?業內人士稱,這可與當前的一些政策相結合。
“積極的財政政策”,雖然今年這一基調未變,但是,與前兩年不同,2009年和2010年的“積極”著力在刺激投資、保增長的目標上;2011年的“積極”則在社會保障與民生、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日前在上海出席一基金峰會時表示,目前的財政政策已經包含了淡出的安排,可以預見的是,當積極財政政策到達一定時點時,官方會明確表態財政政策轉型。
他指出,我國財政政策轉變將更側重結構優化。結構優化的重點是圍繞十二五期間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和改善民生來進行,這就需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時配合機制創新及轉變。
在經濟結構轉型中,消費將受益于經濟增長所引發的消費升級和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所引發的消費擴展。擴大消費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市場流通體系的健全與完善,發展新興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倡導節約低碳消費等,都會為上市企業提供發展機會。
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戰略新興產業會受益于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既包括在傳統制造業中要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更包含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會得到優先發展與支持。在這些領域也讓許多企業大有可為。
“十二五”綱要提出,要“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擴大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規模,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帶動社會資金投向處于創業早中期階段的創新型企業”。
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會重點支持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信息化建設以及海洋經濟的發展。水電、核電、智能電網、高速鐵路、三網融合、物聯網、軟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將會成為積極財政政策扶持的領域。
服務業同樣值得關注,積極的財政政策會推動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比重的增長。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從調整稅費和土地、水、電等要素價格方面,為服務業的發展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會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
而“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要“拓寬服務業企業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
區域振興也會受到積極財政政策的支持。在許多領域,都會看到巨大的區域發展機會。這種機會是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在財政政策支持下改變這種不平衡所引起的。區域振興集聚效應會拉動許多行業區域需求的高速增長,凸顯區域市場投資價值。
與當前的一系列政策相結合,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頂層設計”,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同樣大有可為。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頂層設計”成為熱門詞匯。來自證券界的代表委員呼吁,資本市場也需要“頂層設計”。
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稱,資本市場需要頂層設計。需要頂層設計源于大量的公司要通過資本市場來籌集資本,“但資本市場的持續機制在哪里?因此,要對整個市場的資本提供給予與之相匹配的安排,這也是市場良性發展所必需的條件”。
業內人士稱,資本市場的發展要從更高的層面,從金融體制改革上去推動,要從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上,進一步加大金融體制改革的力度,按照市場化的要求,逐步理順金融監管體制。比如,從頂層設計、總體規劃解決債券市場的“九龍治水”難題。
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功能,“確實需要更寬松、更好的外部環境”。從客觀情況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已經進入新階段,資本市場處在資源配置的基礎位置,牽一發而動全身,要發揮市場功能,相關領域和環節配套保障以及頂層設計等必須跟上。
應該說,要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的問題,需要多個部門的協同配合,需要更高層面總體統籌和把握,自然需要頂層設計。這值得決策層予以認真考慮。
與政策相結合,將讓資本市場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