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電為什么遲遲不開閥泄壓導致核電機組連續爆炸?
日本有沒有借核電站留攢發展核武器所需的原料钚?
海口網4月17日消息??從4級到5級再躍升至7級,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和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上周正式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級別上調為國際最嚴重級———7級,與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達到同等級別。
一時間,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在3·11日本特大地震之后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其實東電應該有能力把事故控制在4級范圍內!”曾進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進行研究試驗、目前正在烏克蘭一所核工業大學研究核工程專業的中國人鄒宇(化名)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現在卻眼睜睜地看著事故升至7級。”
那么,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福島核電到底隱瞞了什么?
錯失良機
菅直人3月12日乘飛機視察福島災情,東電稱如向空中排放氣體,“怕輻射到首相”
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0級地震時,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自動暫停運作(4號至6號機組處在關閉狀態);3月12日,1號機組爆炸;3月14日,3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3月15日,2號和4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3月17日,日本自衛隊直升機從空中向3號機組注水,消防車從地面噴水;3月18日,日本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初步將1號至3號機組事故升至5級……
在這些密密麻麻的新聞中,我們到底錯過了什么?
寶貴的“減壓”時間!
日本媒體披露,11日當天,東電社長清水正孝和會長勝俁恒久都在外出差,東電則成立了對策本部。首相官邸也并未向東電直接了解情況,而是委托給了經濟產業省下屬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等到當晚8時30分,首相官邸得到消息:2號機組的冷卻系統失去了能力,首相菅直人才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就在1號機組爆炸之前,福島核電站可以通過釋放氣體來減壓的。”鄒宇分析說,“盡管帶有部分‘放射性氣體’,但這些氣體的排放,可以在本土減少影響,至少機組不會發生爆炸。可以說,釋放氣體帶來的影響,至少比現在導致的輻射要低上10-100倍!”
東電為什么沒有這么做呢?
因為菅直人在3月12日乘飛機到這里視察災情,如果選擇向空中排放氣體減壓,“怕輻射到首相”。最終,在菅直人視察結束后的12日上午10時,東電才開始打開閥門作業。
當天下午3時36分,1號機組發生爆炸,從那一刻開始,一系列的爆炸和危機開始了。
反應遲鈍
11日首相官邸就要求開閥泄壓,但東電卻挨到了最后關頭,“一步被動,步步被動”
其實,在11日當天,首相官邸曾要求東電:“立即打開泄壓閥門。”但東電并沒有行動,公司表示:“這在日本核電史上未有先例,因為這將使一定量的放射物質散發到外部。”
一直挨到“堆芯兩個小時后就熔融,必須打開閥門,釋放水蒸氣”的關頭,東電才開始開閥泄壓,但此時已經陷入“一步被動,步步被動”的困局了。
“如果第一步能明確,后面也不至于陷入種種混亂之中。”鄒宇分析道,“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如果說海嘯將福島核電站的備用柴油機組卷走,那么再找到的臨時柴油發電機,怎么居然會因為插口不匹配問題而無法提供電力支持?其實一般情況下,無論是柴油發電機組還是核電站內的插頭,都應該設計為通用插口。”
更讓媒體所詬病的是,當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3月12日下午5時45分通報爆炸事件時,不僅未能對事態進行詳細說明,反而一味強調“不能釋放錯誤信息”,直到當晚8時30分,才對此次事件做出詳細說明。外界猜測,日本政府之所以不能盡早向公眾說明事件真相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很可能是連政府高層都沒能第一時間了解到現場的情況和及時掌握真實信息。
“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但是我們掌握的都不是第一手資料。”鄒宇坦言,“信息很少,基本上來自日本政府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公布的數據。當然,我們相信這是因為真正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員工都在第一線忙著搶救。所以在我們科研方面并不急著馬上剖析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情況,而是等有真正信息出來之后再做分析。”
利益至上
設計者及前員工爆料稱,臨海的福島核電站設計時的安全標準居然是“超低風險”
起初,日本的媒體將此次久久沒法處理好的核泄漏事故歸因于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一號機組已經“40歲”的高壽。
“其實核電站40歲的壽命并不是‘死期’。”鄒宇指出,“核電站大多都是‘與時俱進’的,除了壓力容器不能改變之外,核電站為了反應堆的安全,可以不停地改善技術、完善細節,例如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及中國等國家的核電站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因為40歲的高齡,那么是什么讓福島核電站如此“岌岌可危”呢?
鄒宇認為核電站的設計基準可能存在問題———參與福島核電站設計的兩名東芝公司工程師和前東電員工曾向日本媒體報料,東電在核電問題上,長期把利益置于安全之上,福島核電站設計時,遵循的安全標準居然是“超低風險”。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設計時預想的海嘯最大浪高是5.7米,因此,1-4號機組所處位置僅高于海平面10米,5-6號機組所處位置高于海平面13米,而這次海嘯在福島核電站登陸時浪高達14米,導致所有機組的應急發電機均遭水淹,緊急制冷系統失效,燃料棒無法降溫。
“為什么選擇福島這樣的地方修建核電站呢?”鄒宇說他也疑惑不解。他介紹說,在俄羅斯這種甚少發生地震的國家,核電站是抗6-7級地震的;中國核電站的防震級別更高,選址首先就排除了曾經發生過大地震的地方,建筑則可以達到抗8級地震的水平。
忽視公眾
三十多年屢屢篡改數據、隱瞞安全隱患,拒絕“封堆”、直排污水之舉都是為了省錢
“說句實在話,對于核電站這種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行業,我們并不建議交由民營企業來管理。”鄒宇說,“因為不少民營企業對利潤看得太重。”
負責福島核電站運營的東電,作為一家壟斷的民營企業,受日本經產省管理;而在日本,負責核電站安全檢查的部門是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這個部門恰恰也直屬日本經產省。換言之,日本核電的立項、項目運營、監督管理都在經產省系統內一體化完成,自家監督管理自家運營的產業,導致東電可以更多地考慮部門和上層集團的利益,從而忽視國家和民眾利益。
正因如此,1951年成立的東電,2009財年總資產已經高達13.2萬億日元,財大氣粗;也正因如此,2007年東電被揭發,自1977年起就對下屬的3家核電站總計199次定期檢查篡改數據、隱瞞安全隱患;其中,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主蒸汽管流量計測得的數據,曾在1979年至1998年間先后28次被篡改。
“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日本政府最早要求福島第一核電站‘封堆’時,東電選擇了拒絕。”鄒宇指出,“封堆”意味著核電站徹底不能使用,而且封堆后還要進行“核電站退役管理”,后期維護費用也一點都不便宜。
“也正是因為這樣,即便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了這么大的問題之后,搶救的人手依然非常不足。”鄒宇強調,“才那么幾百號人,根本忙不過來,這也就是此前東電數據出現‘擺烏龍’的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樣,東電擅自決定將放射性污水排入大海,一些核電專家認為,排污入海并非唯一選擇,只是最簡便的選擇而已。
■有此一說
日本低估核事故掩蓋真相
或在儲藏核武原料钚
據中國之聲《國防時空》報道,日本政府12日決定把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的等級從目前的5級調高到最高的7級,政府官員解釋,事故升“級”緣于核泄漏釋放總量達到并超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界定的最高一級標準。
中國著名軍事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少將就此接受采訪認為:日本不對核反應堆進行技術更新,堅持使用安全性能低的反應堆,很可能是為了提煉儲備發展核武器所需的原料钚。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掩蓋事實真相導致對核事故的評估一直偏低。目前最讓人擔憂的情況是,日本在處理核事故過程中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只考慮自身利益不顧及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利益。
12日的調整,是日本第二次調高核事故的等級,從最初評估為“4級”,在3月18日從4級提高為5級,現在又調到了最高的7級。那么,這個“7級”究竟意味著什么?
金一南認為,從日本政府把核事故等級調高到7級來看,實際上意味著國際對這場災難的估計一直偏低。造成這種偏低有幾個因素,首先是日本方面,從東電到日本政府透露的情況并不太多,造成國際社會無法掌握充分的信息。從今天來看,對日本福島的核事故總體評估偏低、應對措施不夠有力。毫無疑問,日本政府尤其是東京電力公司應當承擔最大的責任。
人們在今天才逐步地看到了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泄漏。最初反應堆發生爆炸的時候,從電視畫面上看,爆炸的情況已經很嚴重了。但是,每一次發生這些急劇轉化的事態的時候,東電公司尤其是日本政府的發言人總是說,爆炸是氣體爆炸,而不是燃料棒的爆炸,極力想減緩事態。他們一直在聲稱核泄漏是微量,對大家沒有影響。先是說氣體泄漏是微量的,緊接著對蔬菜、空氣、水的污染都說是微量,始終把嚴重的事態往輕里說。這種狀況造成的后果是,世人雖然有關心、有評估,但是總體評估偏低,最后產生一種負效應,那就是采取的應對措施不力。
日本福島核事故現在仍然在持續,還沒到總結的時候。可能在若干年后評估起來,就像今天評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條條責任,一個個事故隱患,在那個時候它的全部面貌,才能被完全揭示出來。
日本有沒有偷攢核武原料
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其他機組并不一樣的是,3號機組中的燃料棒中居然含有钚———原子彈的內核成分!
一時間,“日本借用核電站為掩飾留攢原子彈材料”一說流出并廣為傳播。
“其實,在過去的核電站中使用钚作為燃料是可能的。”核電專家指出,“钚屬于高放射性原材料,2008年經過聯合國批準,日本通過合法途徑得到了钚。聯合國為此長期派駐6名官員,盯住日本不讓他們使用钚來制造核武。按理來說,不存在偷攢原料之舉。”
據悉,福島的3號機組由法國人設計,3月28日,日本首次向法國求助解決核泄漏問題,兩天后,作為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钚鈾混合氧化物(MOX)燃料的供應商,法國阿海琺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妮·洛韋容協同5名法國專家抵達日本。媒體說,這些專家的主要工作是幫助日方清除阻礙修復工作的放射性積水。
切爾諾貝利還在處理后事
雖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并沒有在1986年“出事”之后停止運行。兩年前曾進入出事核電站機組內研究了一周的鄒宇透露,其他的核電機組一直運行到2000年。
“直到2000年之后,迫于歐洲其他國家的壓力,切爾諾貝利的其他3個機組才停止了運行。”鄒宇透露,“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工作人員在這里進行‘退役后管理’工作。”
鄒宇透露,切爾諾貝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城”,還有2000-3000名當地人居住在內,“當地人都沒穿防輻射服,但是有趣的是,每周來給他們送日常生活用品的人,卻都全副武裝,非常謹慎”。
此前還有傳言,稱經過輻射之后,切爾諾貝利地區出現了大量怪異品種的動植物,例如像貓一般大的老鼠,鄒宇說:“我就此特意問過不少當地居民,他們都說‘沒有見過怪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