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22日消息??它的體重只有30公斤,長僅3.6米、寬1.6米、高0.2米。它就是“新型便攜式冰上(水面、沼澤)救援平臺”。在歷時三年和200余次的試驗后,昨天終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昨天晚上7時50分,石家莊市公安消防支隊第十中隊的官兵們應記者邀請,在天山海世界對它進行了一番試驗。
記者探營
蒙料、填料、龍骨組成救援平臺
昨天10時55分,石家莊市公安消防支隊第十中隊綜合活動室內,在中隊消防官兵的指引下,記者見到了它——新型便攜式冰上(水面、沼澤)救援平臺。此時的它,宛如“一葉方舟”,正安靜地躺在地上。“這銀灰色和綠色相間的是蒙料,是由高強度耐磨芳綸纖維做的,極其耐磨。”在消防官兵的指引下,記者發現蒙料內裝有密密麻麻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這些材料大都是由一種新型復合材料做成的,使用起來不僅質量可靠,且拿起來也十分輕巧。
“舟”的四周是鼓起的海綿狀物體。“海綿狀物體其實是填料,主要成分為自充氣材料。為防止漏氣,我們在自充氣材料外還敷了雙層防水纖維。”消防官兵說。
翻過“舟”體記者發現,有兩根長為3.6米的黑色龍骨從“舟”身穿了過來。“龍骨主要是起固定平臺的作用,使整個平臺形成合力。”
至此,一種新型的便攜式冰上(沼澤、水面)救援平臺已芳容初現。
記者采訪中發現,整個安裝過程,兩名消防官兵們僅用了1.5分鐘。
水上測試
1分鐘內平臺鼓起,2分鐘溺水者獲救
-在接到“有人溺水”的報警后,消防官兵們攜帶著新型便攜式冰上(沼澤、水面)救援平臺火速趕到現場。
-“下水!”伴隨現場指揮員一聲令下,新型便攜式冰上(沼澤、水面)救援平臺被穩穩地拋下水面。四名消防官兵隨即跳上平臺,雙手飛快地劃向“溺水者”。
-2分鐘后,伴隨熱烈的掌聲,溺水者被成功救上平臺。至此救援演練結束。為了進一步驗證新型便攜式冰上(水面、沼澤)救援平臺的威力,記者請求另外兩名工作人員一起跳上平臺。記者發現,在水面上,救援平臺竟能承載七個年輕小伙。任憑如何蹦跳,救援平臺依舊浮起,沒有半點下沉跡象。
“80后”消防戰士3年試驗200余次
1983年出生的樊振興是石家莊市公安消防支隊第十中隊一名普通的消防警官,更是新型便攜式冰上救援平臺的研發人。昨天下午,記者與他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你是哪一年萌生研究這套設備想法的?
樊振興:我在2008年就開始琢磨這個東西了。當時我還沒大學畢業。不過,平時我就愛搞小發明、小創造。
記者:從2008年到現在,有三年多的時間了。
樊振興:是啊。其間,我們進行的試驗就達到了200多次。不瞞你說,這已是第三個模型了。
記者:為什么會萌生研制新型便攜式冰上救援平臺的想法?
樊振興:這和我的工作有密切關系。到現在,關于水面、冰上、沼澤地救援的器材依舊是空白的。我們在日常救援工作中,一旦遇有上述情況,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是等待橡皮艇,然后展開救援;第二則是我們的消防官兵直接下水,對受害者展開救援。前者需要時間,由此浪費了對受害者的搶救時間,后者對我們的消防官兵個人安危有著巨大的威脅。
記者:你發明這套設備,領導及上級部門是怎么看的?
樊振興:非常支持。前不久,公安部專門為此立項,并撥給我們10萬元,用于對該平臺的開發、研究。目前,我們已經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專利。
記者:新型便攜式冰上救援平臺是否還會進一步改進?
樊振興:近期,我們將為其配備兩個槳,作為平臺的動力。
記者:能否談一下該平臺的社會效益?
樊振興:該平臺成型體積小,可在多種困難場所 (如沼澤、冰上、水災、泥石流環境) 下實施救援,又具備特別好的抗刺破及耐破損性能,是其它救生船艇難以替代的多功能救援裝備。
“救人利器”具有五大優勢
1. 輕巧便攜:平臺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自重小,一個人即可實施操作;卷束起來后體積小,便于車輛攜帶;
2. 反應迅速:平臺展開迅速,在數十秒內各個救援通道即可同時完成自動充氣,在數分鐘內即可搭建好通道投入救援;
3. 安全可靠:平臺內嵌橫縱向龍骨,可有效降低對冰面的壓強,器材依靠自身的浮力也可漂浮在水面上;蒙料采用防割纖維,自充氣方式更為安全可靠,浮體即使在被尖銳物體割破后,也不會很快失去浮力,安全系數更高。
4. 適用面廣:平臺除用于冰上救援外,還可以應用于沼澤救援,水面救援,可以用于搭設臨時浮橋,在緊急情況下,還可以用作臨時救援船只。
5.造價低:與同等功能的橡皮艇便宜5倍以上。(王鳳偉 王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