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著李文的手,婁婆婆增添了活下去的力量。
李文和婁婆婆十多年來結下了深厚的祖孫情誼。
婁婆婆的人生故事,讓他不再自卑,不再迷茫
“初中階段,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李文說,他從小家境不好,穿的吃的,都是班上最差的:“說實話,我很自卑,穿著那些又舊又極不合身的衣服,走到哪里我都覺得抬不起頭。”
上初二的一天,婁婆婆拿出一個布包遞給李文。里面,是5件撿來的、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
“我專門給你撿的,我都洗干凈了,好好的,還可以穿。婆婆沒錢給你買新的……”婁婆婆說到這里都要哭了。
李文緊緊抱著那個布包,似乎里面裝著他最珍貴的東西。
5件衣服只有兩件合身,這成了他初中3年最體面的衣服。事隔十多年,李文現在家境好多了,可他至今還珍藏著這5件衣服:“這幾件衣服讓我知道了,什么是愛。”
李文說,當年,自己最喜歡在心情不好時,坐在婁婆婆旁邊,靜靜地聽她講年輕時的故事。
婁婆婆打小家貧,十多歲時就出嫁了,她和丈夫是指腹為婚。
為自立,婚后的婁婆婆很想做點小生意,可沒本錢。這時,好心鄰居幫助她,捐出他們的辛苦錢。婁婆婆這才開始在家門口擺了個賣針線的小攤。但她永遠不敢忘記好心的鄰居們,逢年過節,她總要想辦法,給那些幫助過她的鄰居們包幾顆糖、幾塊點心。
婁婆婆這些經歷給一度對社會喪失了信心的李文很大震動,他又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畢竟,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好人。”
針線生意做了十多年,婁婆婆也存了些錢。解放前,一個熟人要做生意,找婁婆婆借錢。婁婆婆毫不猶豫地掏出十多年所有積蓄,借給那人。可對方拿到錢后,就再沒出現過。
婁婆婆一直認為對方也有難處,沒催他。可1949年,婁婆婆聽說借她錢的人在重慶城發了財。她就只身到重慶尋找,這才得知,那人剛剛在火災慘案中喪生了。
“就算那人是存心想騙我錢,他也受到報應了,我不怪他。這世上,還是有好心人。”婁婆婆講不出大道理,但李文聽在耳里,卻是另外的感受:“婁婆婆是個善良的人,她在那種家庭環境下都能堅強地生活,我還有什么難關不能渡過?”
李文說,婁婆婆年輕時吃過很多苦,即使現在以撿垃圾為生,她也從不埋怨,樂觀地面對一切。
“婁婆婆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正是我所缺少的,所以每次聽她擺從前的故事,我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李文說,上高中后,他常常被社會的復雜弄得心煩意亂,可每次聽著婆婆說著那些沒有任何大道理,卻句句發自肺腑的話,他的心就會變得平靜。
“和婁婆婆的經歷比起來,我的那些迷茫又算什么?婁婆婆讓我不再自卑,不再迷茫。”李文說,他在中學有個女友,也經常帶她去看婁婆婆,女友雖然陪著他,但明顯不是很情愿,還埋怨李文。大學畢業后,李文和女友分手了:“從婁婆婆的事上,我看出她和我在人生的看法上分歧較大,我希望我的女友是個有愛心的人。”
李文不后悔,他說,和婁婆婆13年中,他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
婁婆婆摔傷了,他決定將她接到主城來照顧
“我中途也帶過一些同學去幫助婁婆婆,可沒人能堅持下去。就像跑馬拉松,中途不時有不同的人陪著我一起跑,但到后來,只剩我一個。”李文說,他愿意做那個跑到最后的人。
2004年,李文考上了重慶交通大學,在高考前,他就想好了,如果自己離開了南川,他一定找個人來接替自己。離開南川后,他將婁婆婆托付給了繼續在學校復讀的好友彭驥。每到周末,他還是會回南川,看望婁婆婆。李文經濟條件并不好,現在還住在出租房,但長年來,婁婆婆必需的生活用品都是他承包了的。
彭驥離開學校后,李文又將這根愛心接力棒交給了同校的師妹冉錦語和楊帆。
“我們受李文和彭驥的影響,每天都來看望婁婆婆。我性格外向,就負責陪婁婆婆聊天,冉姐姐內向一些,就負責幫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上高二的楊帆說,前些天,婁婆婆摔倒了,她擔心影響李文上班,直到周末才打電話告訴他。
本來讓李文擔心的是,兩個師妹考上大學后,又該找誰來照顧婁婆婆,他也反復要師妹在學校物色有愛心的同學。可婁婆婆的傷導致她今后不能行動,這讓他更急了。
李文決定等婁婆婆出院后,將她接到主城來照顧。
“我們已聯系好了彈子石一家托老院,每月1500元,錢由我和婁婆婆的親人一起出。”李文說,他一定要成為這場馬拉松跑到最后的人。(周立 陸綱 周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