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一位北京民眾觀看汶川地震重建建設者照片。當日,“科學重建偉大壯舉——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主題展覽”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中新社發 廖攀 攝
三年前,山河破碎。三年后,生機蓬勃。
再獲新生的川震災區在重建中破解了諸多世界性難題,令外媒驚嘆“中國力量”創造出“中國奇跡”。這一千零九十五個日夜的抗震救災、恢復重建,不僅令災區煥然新生,也為轉型期的中國帶來深遠影響,其間的探索和實踐更廣泛地輻射到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深刻融入到整個中國新時期轉型發展的血液當中,為中國蘊蓄了成長力量。
——國家力量。川震的舉國式救援和重建體現了中國基本政治制度在應對災難面前的集中優勢,三年間如何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常態制度和體系的探索不僅為玉樹、舟曲的救災提供借鑒,更將這種制度優勢引申到醫療保險、社會福利、教育、稅收、金融、財政、中央地方關系等各個層面,使這種制度優勢發揮更大的作用。
——科學行動。川震后的恢復重建,是在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發展核心戰略思想后第一次具有全國性意義的災后大規模重建。科學規劃和科學重建的協調統一,秉承以人為本的核心,以及災區重建過程中對自我造血能力的著力塑造,亦恰好契合以發展民生經濟為核心的經濟結構調整,既以之為主旨,又為全國其它地區的實踐提供借鑒。
——公開透明。川震中,中國政府學會了與謠言賽跑,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之為契機得到深度踐行。三年來,國防部、中組部等“神秘部委”相繼設立新聞發言人,中共黨委發言人制度逐漸覆蓋到地市一級,領導人與網民公開交流,代表委員利用微博參政議政,外交部開通微博,國務院新聞辦上線IPAD程序,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成立,政府在成功案例和挫折失敗的交織中體認信息及時公開透明方能掌握傳播主動性的重要。
——監督與反腐。從川震救助款項物資的賬目公開,到中央各部委“三公”經費的明細公布,從查處災區重建中的貪瀆,到反腐白皮書的首度發布,在民眾日益增強的對政府行政的自覺監督中,中共著重增強自律,這既有民意推動的作用,也有源自化解社會轉型期日益凸顯的社會矛盾的緊迫感。
——慈善變革。中國民眾的慈善熱情在川震后集中噴發,并由此帶來慈善事業深層次改革的動力。對明星“詐捐門”的追問,對首善陳光標的質疑,“史上最嚴苛捐助”的成功施行等等,在推動著中國慈善事業向規范化、制度化、國際化靠近。
——公民社會。從川震中公民意識的覺醒到世博會公民素質的淬煉,平等、正義、博愛、互助、民主參與等等原本抽象的原則和概念,不斷深入人心并呈現為具體的行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民眾在良性互動中逐漸明晰各自的責任和權利,共同推動公民空間的擴展。同時,政府對志愿者等社會民間力量逐步地寬容、引導和規管,也成為中國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新的著力點,“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從文件走向現實。
——國際合作。川震救援和重建,為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再塑對國民負責的開放大國形象,而在救援和重建中引入國際力量的參與,既是自信、透明、開放的表現,也是中國與國際社會互動的重要特征。同時,“結對子”等諸多災區經驗目前已在日本震后重建中被借鑒,慈善互助讓中日兩國民眾加深情感交流,既體現負責任大國形象,也展示中國國民素質。
多難興邦。三年來,整個中國都在向災難汲取力量并將其融入國家的轉型發展,影響未來。誠然,短短的三年時間尚不足以完全定論,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有理由相信,未來災區將與中國共成長。
?
???相關新聞
?
信念!祭5.12汶川地震三周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