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郊外的杰格拉拉空軍基地,巴空軍一名機組人員將捆綁帳篷的繃帶扎緊。當日,巴基斯坦援助中國地震災區的6480頂帳篷由兩架運輸機和16輛大卡車分別由空中和陸路運往中國。為解中國地震災區急需,巴緊急援助中方1.2萬頂帳篷。新華社記者李敬臣攝
?
“美國的友善比它的敵意更加危險” “是美國一手造成了我們兩國的信任赤字”……
拉登死后,被扣上“反恐不力”帽子的巴基斯坦,倍感委屈和不滿,一個勁地回擊美國的指責。美軍侵犯巴領土主權,擊殺拉登的行為,也激起巴國民的強烈抗議。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巴政府高官在近些天的講話中,毫不吝惜地將溢美之辭送給他的近鄰中國。“中巴關系是其他任何主權國家無法媲美的。”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5月9日訪問中國駐巴使館時說。
美巴和中巴關系的微妙波動,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作為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朋友,中國眼下似乎成了巴基斯坦唯一可以依靠的后盾。而巴總理吉拉尼本月17日對中國展開的友好訪問,也被海外一些媒體形容為“危難時刻的求助之旅”。
對此,有國際問題專家指出,穩固的中巴關系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與拉登之死沒有必然的聯系,一個穩定的巴基斯坦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外媒不該用狹隘的心態來揣測中巴關系的正常發展。
外媒緊盯巴總理訪華
5月9日,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在巴國會做了一場激情四溢的演講。其間,他高度贊揚中國這個“鐵哥們”給巴基斯坦提供的幫助。
吉拉尼說:“我們的全天候朋友中國,在經濟和科技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此我們感到高興,這給予了巴基斯坦人民力量與激勵。”每當吉拉尼提到“中國”兩個字時,議會就響起一片掌聲。
同一天,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前往中國駐巴大使館,出席中巴建交60周年的慶祝活動時,也對中巴關系的現狀大加贊賞了一番。他表示,“作為一個真正值得信任的朋友和伙伴,我們將永遠支持中國。”
?
2008年6月2日,由28人組成的巴基斯坦醫療隊5月29日到達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后,在武都區城關鎮搭建起由候診室、診斷室、治療室、B超室等組成的一個功能完備的“帳篷醫院”,為當地受災群眾實施醫療救助。圖為巴基斯坦醫療隊隊員在武都區城關鎮為受災群眾講解藥品的用法。新華社攝
一直就很穩固而熱絡的中巴關系,本周將迎來又一個高潮。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邀請,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17日抵達中國,展開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
雖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已經強調,今年是中巴建交60周年,也是兩國領導人共同確定的“中巴友好年”,吉拉尼此行是雙方已商定的系列建交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此訪的時機比較特殊,因此引來一些外媒的歪曲猜測和炒作。
《印度快報》5月12日刊登的文章稱,吉拉尼來華訪問,目的是進一步推動兩國在經濟和戰略層面的友好關系,尋求中國方面的政治支持。
拉登死后,中國政府一直都在為巴基斯坦辯護,堅稱巴國為世界反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該報還聲稱,“后拉登時代”的中巴關系將再上一個臺階。
英國路透社指出,近來,巴基斯坦政府屢屢高歌中巴關系,是對美國的一種側面敲打,“受到傷害”的巴基斯坦想要提醒美國人,我們有別的朋友可以依靠。
《印度時報》關注的是吉拉尼訪華的經濟議題。該報13日刊登的文章稱,拉登之死給南亞地區安全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吉拉尼將借訪華讓北京確信,該國的核反應堆處于安全狀態。同時,巴基斯坦希望得到中國對其核工業發展的持續支持。
在炒作吉拉尼訪華“特殊意義”的同時,外媒還揣測中國力挺巴基斯坦,暗含著深層的“戰略考慮”。
5月16日,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在首都伊斯蘭堡接受新華社等中國駐巴媒體專訪。新華社記者田寶劍攝
?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5月5日發文稱,美巴之間互不信任的氣氛給北京提供了一個機會,促使其在這個地區的老盟友斷絕對美國所提供的安全援助的依賴。
《印度教徒報》評論稱,中國“熱心”同巴基斯坦加深合作,因為拉登死后美國將減少在阿富汗的駐軍,這無疑給中國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
巴政府面臨內外壓力
“在面臨巨大外部壓力的時候,巴基斯坦向中國這個老朋友尋求支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冷戰時期中國遭遇西方的圍堵和制裁,巴基斯坦也曾給予中國無私的幫助。從道義上講,中巴走近合情合理。”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問題專家胡仕勝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
拉登被美軍擊斃至今已有半個多月,但作為當事國的巴基斯坦,卻仍在忍受著輿論拷問的煎熬。美國政府堅稱,巴國情報部門和政府有關人士,一定給拉登藏身巴國“提供了方便”。
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巴方喊話,要求其調查內部是否存在支持拉登的網絡;一些國會議員甚至威嚇說,如果巴基斯坦繼續對美國“陽奉陰違”的話,美國將中止對巴援助。
拉登被擊斃也導致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一度回暖的關系再度緊張。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日前表示,美國應把反恐戰場移至巴基斯坦,因為事實證明恐怖分子的老巢不在阿富汗,而在巴基斯坦。
不僅外交上面臨困難,巴基斯坦國內也有不小的壓力。一方面,美軍侵犯巴國主權采取單邊行動,引發巴國內強烈的反美情緒,一些民眾將此歸罪于政府的軟弱,而反對派則以此為由逼現政府下臺。
2010年12月1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伊斯蘭堡與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舉行會談。 這是雙方步入會談廳。 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攝
?
另一方面,拉登之死使得巴基斯坦的安全局勢進一步吃緊。13日,臨近白沙瓦的賈爾瑟達地區一處邊防軍訓練中心附近發生兩起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上百人死傷,塔利班武裝已宣稱對這一事件負責。
更讓巴基斯坦政府感到擔憂的是,該國舉步維艱的經濟局面可能因國際國內的多重壓力而再度倒退。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巴基斯坦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經過1年多的恢復后,情況稍有好轉,但發生在去年7月的一場特大洪水,再度沖垮了經濟的堤壩。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在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反恐戰爭久拖不決的背景下,洪災給巴基斯坦的經濟留下長期的傷痕,不僅預算赤字進一步擴大,經濟增速也被嚴重拖累。
中巴關系經得起考驗
“中巴友誼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彼此在對方遭遇困難時互幫互助,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沒什么大驚小怪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烏爾都語部專家陸水林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
長期研究巴基斯坦文化的陸水林說,中巴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巴基斯坦境內的主要河流印度河,起源于西藏的獅泉河;巴基斯坦人種的一支巴爾蒂人,是藏族的遠裔。
象征兩國友誼的喀喇昆侖公路,體內也流淌著兩國文明交融的血液:雖然公路建成于上世紀70年代,但其行經的路線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為沿途發現了很多佛像和佛塔的巖刻,這說明巴基斯坦的佛教藝術是沿這條路線流傳到中國的。
2010年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伊斯蘭堡會見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資料圖片
?
據陸水林介紹,兩國領導人都把中巴世代友好當成國策。直到今天,“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中巴“全天候”友誼,仍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國家之間互信合作、和諧相處的典范。
“就像周總理1964年訪問巴基斯坦時說的那樣,從歷史的黎明時期,我們就是好鄰居、好朋友。”
作為同中國第一個建交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同中國的關系經歷了60年的歷史風雨,建立起患難與共的兄弟情誼。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第一時間慷慨解囊,向中國運送了價值約90萬美元的救援物資,同時把其國家戰略儲備的2萬多頂帳篷都捐給了中國。
2010年7月,巴基斯坦遭受前所未有的洪災,災民總數達2000多萬。同樣遭受自然災害的中國,拿出3.2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援巴方。
此外,中國還先后派出總人數為100多人的兩支醫療隊,前往巴受災地區進行醫療救助,創下了中國派出大規模醫療救援隊參加海外救援的先例。
美國不應再對巴施壓
一些專家指出,中巴關系始終處于一種靜態的穩定中,不會因為美巴關系惡化而走得更近。拉登被擊斃也不會對美、巴、中三角關系帶來很大的影響。
2010年7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舉行會談。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資料圖片
?
北京大學教授朱峰對本報記者表示,西方媒體基于“傳統的強權政治心態”來解讀中巴關系是錯誤的,并不存在“誰需要誰來抗衡誰”的情況。
實際上,在維護巴基斯坦穩定、消滅恐怖主義的問題上,中國同美國的立場是一致的。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問題專家胡仕勝也對本報記者指出,巴基斯坦為反恐付出了很多代價,包括人員和經濟上的。
現在巴政府兩頭難做人,既要照顧民眾的反美情緒,又不能全然斷絕同美國的往來,國際社會應對此予以理解。
未來5年是巴基斯坦的災后重建期,經濟上急需外援,如果巴基斯坦被邊緣化,不僅會阻礙重建工作的開展,而且還會導致恐怖勢力的回流,引發更大的安全問題,而這又將對該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負面效應。
胡仕勝表示,穩定巴基斯坦的責任不能只推給中國,美國更應發揮正面作用。
“不能說因為拉登這件事就把巴基斯坦反恐的功勞一并抹殺。光靠施壓和孤立只會使問題更復雜,甚至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