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5月21日消息? 某銀行白領程迪剛剛為妹妹逾期半年的信用卡欠款“埋單”,加上逾期未及時償還的利息,共計6000元。程迪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她很慶幸自己及時發現了妹妹的信用卡催款賬單,“否則欠款會一直累積,對妹妹以后的工作、就業、貸款都將產生不利影響。”身為銀行業者,程迪十分清楚信用卡惡意透支的后果。
各種消費依靠透支
像程迪妹妹一樣透支“未來”消費,不計后果的信用卡持卡人很多,而且大多數是只有消費能力,沒有償還能力的80、90后年輕人。“妹妹每月收入不足2000元,但就是依靠信用卡透支,每月都會購買很多衣服和化妝品,而且經常和朋友去高消費的娛樂場所。”程迪坦言,她所在的銀行也有部分信用卡逾期不還的持卡人,尤其是那些惡意透支的客戶,經常是連日常生活開銷都倚靠透支信用卡。
央行1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一季度,全國信用卡透支余額4737.81億元,同比增長90.6%,較2010年四季度增加246.21億元,增長5.5%。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2.07億元,較2010年四季度5.18億元增長6.7%。
不少專家認為,對于這些超前消費的年輕人,銀行發卡審核機制不嚴甚至缺失是重要因素。“有的信用卡持卡人根本就沒有還款能力,而銀行還是無限制地給他們發放信用卡。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惡意透支信用卡會演變成經濟詐騙犯罪。”
程迪對與妹妹持相同消費觀、生活觀的持卡人十分不解,“透支信用卡總會有東窗事發的那一天,到頭來還要牽連自己的家人‘埋單’,實在是很不理智和不負責任。”她表示在銀行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替自己子女、配偶償還逾期賬單的人士。
討債公司業務火爆
與此同時,隨著惡意透支信用卡現象的增多,逾期欠款的數額和占比也隨之增長,銀行大多沒有人力和精力進行催繳,所以不少銀行選擇將債務催收工作外包,大量的信用卡“討債公司”應運而生。
據程迪介紹,銀行催繳逾期賬款的通常做法,一是由銀行內部專職員工進行催繳,另外也會委托一家機構代為“討債”,傭金比例按照催繳金額、難易程度等因素確定,一般是催收金額的20%-30%。“盡管代價不菲,不少銀行還是樂于買賬,畢竟追回一點是一點。”
記者了解到,銀行的“催賬”工作一般分為幾個階段:第一步,發現信用卡用戶欠款時,由隸屬于銀行信用控制部門的信用卡催收員,通過電話提示、催繳通知等手段對持卡人進行提醒。如果未達到效果,則進入第二步,即將難度較大的欠款交予“討債公司”進行催收。如果信用卡持卡人仍舊執意不還,最后將進入司法訴訟程序。其中“討債公司”一般承擔兩方面工作,一是替銀行尋找聯系不上的欠款客戶;二是對那些經銀行多次催款提醒后,仍未正常還款的客戶進行催款。程迪告訴記者,銀行將債務催收外包給“討債公司”是比較通用的做法,這符合法律規定。
雖然在銀行和“討債公司”簽訂的合同中,會要求其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進行催收,但是有些“討債公司”在催收過程中仍屢屢出現違規現象,比如惡意騷擾等。因此,不少銀行基于安全性考慮,更樂意將這項業務交給律師事務所。
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告訴記者,幫助銀行進行賬單催繳工作的這項業務在律師事務所中歸類于應收賬款回收和不良賬款處理。律師事務所可以調查信用卡持卡人當前的資產、資信狀況等并出具報告,也可協助銀行進行欠款催收,勞務費通常為25%-30%。許峰透露,目前“催繳賬款”這部分業務十分受律師事務所歡迎,一家銀行的外包催收工作往往會有多家律師事務所競標,而且還有專門做這類業務的律師事務所。
專家警告或被判刑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09年12月15日聯合發布的《關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透支數額超過1萬元,經銀行催收兩次,超過三個月仍未歸還,即被認定為“惡意透支”,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信用卡惡意透支的表現有多種,如頻繁透支積少成多型、循環透支以卡養卡型、周轉資金刷卡套現型、虛假交易刷卡套現型等。
許峰表示,類似于程迪妹妹這種信用卡逾期不還的行為,如果數額巨大、性質惡劣,確實會演變為信用卡詐騙罪,被處以相應的刑罰。“最近南京就有類似的持卡人被法院判有期徒刑兩年三個月,緩刑兩年六個月,罰金3萬元。”許峰說。
中國銀行某分行的理財分析師胡遙提醒信用卡持卡人,切不可利用信用卡進行過度透支消費、預借現金炒股。因為信用卡逾期不還,會造成惡劣后果,包括繳納信用卡滯納金、逾期利息、訴訟費用、背上不良信用記錄,甚至承擔惡意透支刑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信用卡持卡人逾期還款,將被記入不良信用記錄,而且直接影響其日后的個人貸款。”胡遙稱,為應對持卡人惡意透支,除了央行征信記錄會記載持卡人逾期情況外,銀行本身也會視情況降低惡意透支持卡人的透支額度。
?
?
相關鏈接:
廣東汕頭警方偵查破獲信用卡詐騙系列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