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5月19日,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彬江鎮大浦村,一名農民站在因旱無法栽種的稻田里,束手無策。
??诰W5月27日消息??本應雨水充沛的魚米之鄉,正在遭遇歷史罕見的旱情。干旱還將持續多久?是否對糧食生產帶來影響?新華社記者請氣象、農業專家,對此作出解讀。
旱情究竟有多嚴重?
當前的旱情究竟有多嚴重?
中國氣象局氣候監測顯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長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少。
“造成長江目前這種水位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前一段時間長江流域少雨?!眹覛夂蛑行氖紫瘜<抑鼙蠼榻B,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歷史同期偏弱,位置偏東,水汽難以輸送到內陸地區,不利于冷暖氣流在江南交匯形成降水。
降水持續偏少導致江河、湖泊水位異常偏低,水體面積減少明顯,農業生產受到影響,部分地區出現飲水困難。
最新氣象衛星遙感監測顯示,長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湖北東南部、安徽中部、江蘇南部、湖南東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貴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氣象干旱。
中央氣象臺預計,26日起,長江中下游地區以晴熱天氣為主。27日至29日,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將出現日最高氣溫達34-36攝氏度的晴熱或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旱情將持續或發展。
?
???相關新聞
?
湖北湖南等地旱情嚴重 洪湖濕地恢復需10年時間
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情蔓延 通脹預期“旱”中見漲
長江淮河罕見旱情致電煤船受阻 江蘇電網告急面臨缺煤
旱情助漲糧價推升通脹?機構預測5月CPI還將飆高
三峽工程超常規為中下游補水應對旱情
中國南方多省市旱情持續 三峽放水量進一步加大
旱情帶來短期影響 農業板塊仍是資金最好避風港
南方多地降雨未能“解渴” 部分地區旱情或加劇
旱情對物價整體影響或有限 助推淡水魚價格快漲
應對最嚴重旱情 湖北啟動史上最大規模人工增雨
旱情對糧食生產造成什么影響?
記者從農業部種植業司了解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糧食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雙季晚稻面積、總產分別占全國的54.3%、55.7%。
發生在“魚米之鄉”的旱情究竟會對糧食生產帶來哪些影響?
“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旱情將對早稻、棉花、蔬菜等在田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和中稻育秧栽插造成不利影響。”中國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正研級高工宋迎波說。
農業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截至5月21日,湖北、湖南、江西3省農作物受旱面積達3204萬畝,其中早稻受旱958萬畝;水田缺水970多萬畝。旱情主要集中在湖北大部、湖南洞庭湖區以及湘西的山地丘陵地區、江西鄱陽湖區。
令人欣慰的是,此前的降水有效地緩解了部分地區的旱情。宋迎波告訴記者,5月21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明顯降雨過程,強降雨區域基本與重旱區重合,對早稻生長發育和中稻育秧栽插十分有利。
截至5月23日,湖北、湖南、江西3省農作物受旱面積760萬畝,比21日減少2444萬畝;水田缺水690萬畝,比21日減少280萬畝。其中,湖北農作物受旱面積由降雨前的1959萬畝下降到721萬畝;江西農作物受旱面積由降雨前的300萬畝下降到39萬畝;湖南945萬畝農作物旱情基本緩解,三省旱田作物和早稻旱情基本解除。
各地各部門積極抗旱保生產
“我們常說湖廣熟,天下足。長江中下游歷來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地區,旱情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說。
面對部分地區嚴重旱情,各相關部門和地區積極行動起來,采取措施,努力抗旱保生產。
農業部先后4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級領導帶隊的工作組,深入重旱區調查了解旱情,開展抗旱督導,指導落實科學抗旱措施,努力把災害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確保春播作物面積穩定,目前,三省早稻栽插已結束,比去年增加150多萬畝。
各級氣象部門抓住此前降雨過程的有利天氣條件開展了大規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業。中國氣象局表示,將密切監測未來天氣變化,抓住一切有利條件全力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國家防總大幅加大三峽水庫下泄流量,緩解沿江城鄉供水、灌溉引水和航運壓力,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抗旱用水及航運安全。
受影響省份動員力量和資源,投入到抗災當中。
湖北省啟動自然災害救助三級響應,并派出多個工作組趕赴荊州、黃岡等地調研旱情;江西各地也加大抗旱投入,截至目前,共投入抗旱資金2.12億元。機動抗旱設備41萬臺(套),臨時解決群眾飲水困難11.23萬人。
“更要發揮當地科研人員和農民的積極性。”朱信凱說。他同時建議,建立長效防災減災政策體系,加大農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業投資過于短視和低效的現狀。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