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5月31日消息 中國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國際收支雙順差局面還未扭轉。日前,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師陳建奇在FT中文網發表文章《誰在為中國央行買單?》文章認為,為應對外匯占款對沖壓力,央行采取央行票據、存款準備金及財政存款等多樣化手段,雖然換來了貨幣政策操作空間,但卻以巨額沖銷隱性成本為代價。存款性金融機構及社會公眾承擔了大規模的對沖成本。
陳建奇指出,存款準備金率和財政在央行的存款(以下簡稱財政存款)是央行的兩個對沖工具。從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共調整存款準備金率33次,累計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3個百分點,由此收縮基礎貨幣達33416.09億元,對沖外匯占款比例高達58.69%。同時,財政存款從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累計增長26047.72億元,對沖外匯占款比重為13.09%(財政存款增加,相當于從流通中吸收等量的基礎貨幣)。
文章認為,存款準備金與財政存款累計對沖外匯占款比重超過71%,而同期央行票據對沖比例僅為16.79%。央行為何更傾向于用前兩個工具來對沖外匯占款?究其根源,在于利息成本的低廉。當前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為1.62%,財政存款的利率僅為0.36%,都顯著低于央行票據利率。
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文章分析指出,存款準備金本質上是存款性金融機構“上繳”的資金。央行通過壓低存款準備金利率獲取的收益,源于商業銀行等存款性金融機構的利潤讓步。然而,存款性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提高貸款利率等手段,部分或者全部將存款準備金負擔轉嫁給接受貸款的主體。“最后出現的局面是,存款性金融機構、企業或居民等微觀主體,共同分擔存款準備金對沖外匯占款的隱性成本。”
在分析財政存款時,文章認為,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源自政府稅費及債務收入,屬于全體中國公民的資產。但央行卻將其壓在庫底對沖外匯占款,并以低利率支付利息,由此節約的對沖成本顯然是以財政存款利息損失為代價,這將增加未來全國公眾的納稅負擔。換句話說,財政存款對沖外匯占款的成本,由全國納稅人共同承擔。
?
?
相關新聞:
4月外匯占款環比下降 熱錢流入乍露放緩跡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