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4日,由中央文獻研究室拍攝制作的領導人紀錄片被擺放在發言席上。當日,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中央文獻研究室新聞發言人閆建琪在發布會上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文獻事業發展歷程和編研成果等方面的情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編輯《毛澤東文集》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作,需要哪些流程?
6月14日,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就此進行“揭秘”。當日,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次在中央外宣辦的新聞發布廳作專題發布。
年輕的中直機構
北京市西城區前毛家灣1號,是中央文獻研究室所在地。它的前身是“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
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決定,除繼續編輯出版毛澤東的著作外,還要編輯出版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遂于1980年5月,將“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改組為中央文獻研究室。
就職能看,中央文獻研究室除編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著作,研究他們的思想和生平外,還負責編輯研究黨和國家及軍隊的當代文獻和歷史文獻。
這個年輕的正部級中直機構,設9個正局級部門,有214名工作人員,其中超過四成(89人)具有高級職稱。其下屬單位,有《黨的文獻》雜志、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等。
?
???相關新聞
?
由毛澤東開創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來,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形成了豐富的文獻。“圍繞黨的文獻的收集整理、編輯出版和研究宣傳,就形成了黨的文獻事業。”陳晉說。
中共文獻事業始于20世紀40年代初,由毛澤東開創——當時,毛澤東在延安主持編輯出版了《六大以來》、《六大以前》等文獻集。1950年,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毛澤東親自主持編輯了《毛澤東選集》(1-4卷)。
1976年,毛澤東逝世。次年春,“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成立。中央文獻研究室取代該辦公室后,黨的文獻事業同樣得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重視。
出版1億多字
陳晉介紹,30多年來,中央文獻研究室已編輯、撰寫和出版了300多種文獻集、研究著作和宣傳作品,總計1億多字,主要有四大系列。
一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作集系列及專題文集和文稿,總共有40多種。二是黨的歷史文獻集和當代文獻集系列。三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年譜、傳記系列。目前除《毛澤東年譜(1949-1976)》和《鄧小平傳》在編寫過程中以外,老一輩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年譜和傳記已基本出齊。四是黨的文獻宣傳普及作品系列。包括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和黨史重大題材影視文獻片作品,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畫冊、畫傳作品,老一輩革命家手跡選作品、生平業績展覽等。
6個重要環節
《毛澤東文集》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作集,是如何編輯的?這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陳晉介紹,一般有6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收集文稿;第二個環節,考訂版本。即考訂文稿真實性,是哪年哪月何地出現,然后判斷是不是作者本人的;第三個環節,選稿;第四個環節,整理文稿;第五個環節,對整理的文稿每一篇做一個題解和注釋;第六個環節,擬標題。
有個細節,可見編輯過程之精心——陳晉介紹,在編輯《毛澤東著作選讀》時,為了給其中一篇文章的一個人名做注釋,編者收集整理了5萬多字的材料,但最后寫到注釋里面的,連標點符號加起來才86個字。
可稱智庫
中央文獻研究室對中共以及政府決策起什么作用?“總的來說,黨的文獻編輯研究工作發揮的作用就是四個字:資政育人。”
陳晉說,所謂資政,就是說要通過總結經驗,給黨和政府作決策參考。所謂育人,就是為廣大干部群眾學習、了解黨的歷史和理論,學習和了解黨的現實政策提供基礎的文本。
這些文獻,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政治智慧,是中國共產黨在今天執政理國的重要思想資源。“中央文獻研究室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當中發揮思想庫和文獻庫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也可以叫智庫。”陳晉說。(陳振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