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驗”引發關注——海口能否為拾荒者建個“家”?
海口網6月16日消息??6月14日中午,位于海口市紅城湖路的一棟爛尾樓的2樓突然起火,幾名暫住在內的拾荒者和農民工被困,所幸被消防官兵平安救出。6月14日晚,網友“凹哈哈”發帖《誰來關注海口的拾荒者》,呼吁海口有關部門能借鑒浙江建立拾荒者公寓、拾荒者社區的做法,拓展城市拾荒者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網友發帖:給拾荒者人文關懷
“凹哈哈”發帖稱,他從寧波旅游回來,發現當地有一個好經驗:寧波奉化市政府部門在2009年時,投入1500萬元、征地43畝,為拾荒者建起了公寓。公寓有21排平房共150間房子,包括物業、門衛、超市、管理用房等。公寓每個房間的面積為30平方米,水、電、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一年租金為1500元。這是奉化市實施外來務工人員“安居促業”工程的一項內容。從一年前37戶拾荒者入住公寓到現在,這里的住戶已超過140戶。
“拾荒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但是城市的環衛、廢品回收工作又離不開他們。海口市政府啥時候能像寧波那樣,給這些人一個“家”,一種“家”的感覺呢?”“凹哈哈”在帖子中問道。
多位網友有感于這條帖子體現出的人文關懷,跟帖發表自己的觀點。網友“胖女人”表示:“(拾荒者)自力更生的精神讓我們感動,希望政府能多給予些關懷。”網友“笨笨笨”也希望政府能給這些拾荒者一些實質性的幫助。
海口直擊:拾荒者的“江湖”
在海口的大街小巷、住宅小區,甚至垃圾站,都可以見到拾荒者們的身影,他們或背著大大的編織袋、手持長長的鐵鉗,在垃圾堆放點里翻翻撿撿,或手里搖著咣啷作響的自制沙鈴,騎著一輛破舊的單車,穿行在這座城市。
昨天下午,記者走訪了海口市丁村和紅城湖路的部分廢品回收點。
丁村一條小路上分布了6家大小不一的廢品回收點。據稱,這里的廢品回收從業人員以河南、安徽、廣西人為主。
“我們一家在海口從事廢品回收業已有10多年了。”老杜來自河南商丘,他的回收站就在路邊,用廢舊的水泥板圍出一塊占地約200多平方米的“倉庫”,堆放著各種建筑廢材和塑料垃圾,進出的“木門”上寫著“廢品回收”幾個大紅字。老杜告訴記者,他們家主要的“工作間”就是自己用廢木料和塑料布搭建起的簡易工棚,吃住都在里面,“看守這些廢品,免得有人來偷。”據他介紹,這樣的一處地方,每年要交3萬元的租金。
在紅城湖邊一處不引人注意的岔路口,記者找到了由一群拾荒者自發形成的廢品回收據點。這里有一棟3層高的爛尾樓,只建好了框架,圍墻和窗戶都是居住者自己用磚塊砌上去的,樓下又另外延伸出一圈棚戶。
一名中年婦女坐在地上對撿來的垃圾進行分類,“全透明的塑料杯放一袋,有字有圖案的放一袋,厚的塑料瓶放一袋,反正是老板叫這樣分的。”她全然顧不上瓶子里發出臭味的液體流到腳邊,引來不少蒼蠅。
來自湖北監利的李阿姨告訴記者,這里的拾荒者多來自湖北和貴州,“湖北的在一樓住,貴州的住樓上。”今年66歲的李阿姨說,大伙是去年才搬到這里來的,以前都在附近不遠的道客村里討生活,“那里搞開發了,把我們都轟到這里來了。這里能干多久,誰知道?”
李阿姨和老伴打理出了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窩棚。走進去,滿地是敲碎的金屬塊和塑料塊,比較值錢的家電是電視機。李阿姨說,她和老伴每月能掙1000多元,“比在家找孩子討生活費強”,這里每月租金80元,吃水是靠自己打的井解決,不花錢,電費每月要幾十元。
海口聲音:拾荒者管理真空
如果政府為這些拾荒者建立統一的公寓,他們愿意前往居住嗎?老杜說,他們這些大的廢品回收點多是經營企業垃圾,“每個點都有自己聯系好的企業,專門回收這些企業產生的垃圾,距離不能太遠,不然運輸成本太高。”
李阿姨則表示,要是有便宜又固定的住處,自己當然愿意,“可是能給我們提供這么大的場地來堆垃圾嗎?”
而據記者多方了解,目前海口暫時還沒有部門對個體拾荒者進行管理。
海口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民政部門并沒有管理拾荒者的職責權限。但拾荒者如果無錢回家,提出救助,民政部門是可以提供救助,幫助購買車船票送其回家的。該負責人認為,拾荒者是以拾荒作為職業謀生的手段,其在拾荒謀生過程中,有可能涉及到火災隱患的問題、治安管理的問題、行業特許的問題或是社區里擾民問題等等,這就需要各職能部門或是街道辦、社區居委會根據自己的職責范圍去管理了。
海口市“五大工程”辦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海口對拾荒者的管理并沒有特別的規定。如果拾荒者在居住地亂搭亂建,城管執法人員發現或是接到舉報,肯定是要去管的。但有些拾荒者并不愿意服從城市的管理規定,在重要路段或是繁華路段的天橋下亂搭亂堆。
海口市環衛局負責人同樣表示,對拾荒者的管理并不在其職責范圍內。但是環衛部門的有關人士表示,“拾荒者,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現階段城市垃圾分類的一環”,這些人群幫助城市實現了廢舊物資再利用,減少了最終的垃圾處理量。
他山之石:浙江建起拾荒者社區
據媒體報道,2007年,浙江杭州富陽為城市拾荒者建公寓,每月收租金150元,開全國先河。去年,浙江寧波奉化市錦屏街道建起該省首個實行社區化管理的拾荒者公寓,并對拾荒者實行統一培訓,統一著裝,統一運輸標志,統一持證上崗。
奉化市有關負責人認為,以前亂搭亂建的棚屋,不僅又臟又亂,還有火災、用電安全等隱患。有關部門每年幾次強制拆除棚屋,但用不了多久,棚屋又連成片。“與其放任自流或強行驅離,不如為拾荒者設身處地辦些實事,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事實證明,建拾荒者公寓,實行社區化管理,是加強城市管理與滿足拾荒群體現實需求的最佳結合點。
不過在現實中,拾荒者公寓也產生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譬如拾荒者認為公寓離城區遠,怕收不到貨;拾荒者公寓周圍兩三公里范圍內沒有住家,也沒有商場和菜市場,拾荒者們一天三頓所需都得到市區購買;加劇同場競爭等。
此外,浙江這些地區的拾荒者公寓是廉租房,由市財政出資。這些公寓占地的市價達數千萬元,政府還要投數百萬元的建設資金。對于這樣的投入,有網友表示在海口還不太現實。
?
?
相關鏈接
海口府城半拉子樓突發大火困住6民工 消防10分鐘營救·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