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熱議中國,想讀懂中國、了解中國,但我們尚無暇沾沾自喜。當下更需做的,是睜大眼睛、張開耳朵,傾聽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別是那個讓我們愛恨交織的美國。
左右當今美國社會的言論和思潮有哪些?又有哪些大趨勢,能洞悉美國未來的經濟、政治格局和走向?
????路透社:美金融巨頭一切照舊 華爾街薪金再回高位
【美國《大西洋》月刊7/8月一期文章】題:向你介紹正在影響美國的各種學術思想潮流,不論其好壞(還有其他各方面的思想、見解、假設與事端)
警告標識歷歷在目。在2008年全球金融體系分崩離析前的數十年里,曾經的諸多小型、零散的金融中介機構相互合并,成長為少數幾家全球性大公司。新的金融巨頭通常大到無法管理:面對上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和大量無人能理解的資產項目,這些大公司發展成大災難只是時間問題。
確切地說,此類機構因為過于龐大,所以不能讓它們倒掉。雷曼兄弟公司只是其中最小的之一,其破產卻迫使世界各國政府不得不采取原先無法想像的緊急措施,就為了防止全球經濟陷入全面崩潰。救助成本達到萬億美元的級別。招致災難的因素很簡單:龐大的機構、緊密的聯系與豐厚的利潤。
從本質上說,大型銀行比中小型銀行更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只需想像一下聯邦政府如果要填補比方說“美國銀行”的全部存款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可以理解了。
雷曼兄弟是證明緊密聯系所具有的風險性的最佳案例:由于每一家大銀行每天都與這家公司有大量業務往來,所以公司突然垮掉所帶來的混亂局面完全無法控制,而且以極具破壞性和不可預料性的方式迅速傳遍全球。
而豐厚的利潤顯然是風險的絕佳代理人。如果有人告訴你,他能在一年時間里賺到大錢,而且不用承擔巨大的風險,那么這個人就很可能是伯納德·麥道夫。
看看現在,我們不僅沒能解決上述三個問題,而且使這些問題變得更嚴重了。大銀行的規模大到前所未有,因為吞并了破產的競爭者。
各方的聯系同樣更加緊密了。拜本·伯南克所賜,救助計劃催生了洶涌的流動性:美聯儲的救助計劃相當于用直升機朝著曼哈頓下城區空投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百元大鈔。這筆錢花在了金融資產上——問題就在這里——而且金融資產因此開始互相聯系在一起。由于金融關聯性的增強,如果再次出現危機,局面就將無法控制:危機必將席卷所有方面,而且就在一瞬間。
與此同時,華爾街的薪金又回到了空前高位,而且沒花多少時間。金融產業在美國公司利潤總額中的比重也再次達到30%以上。要當心啊。這是一種巨額賭博,氣勢洶洶地卷土重來,風險性前所未有。
華爾街日報:去年美國企業高管薪酬大幅反彈
對于許多美國企業高管,去年他們的薪酬又出現了一個非常快速的反彈。咨詢公司Hay Group為《華爾街日報》做的一項企業CEO薪酬研究報告顯示,去年美國50家最大的企業CEO獲得的薪酬相比此前一年增長了30.5%,出現至少三年以來的最高漲幅。
高管們通常獲得多種形式的薪酬,包括工資、長期股權獎勵和與企業業績掛鉤的獎金。根據今年生效的新金融監管法案,每一個股票市值超過7500萬美元的企業,都必須在其年度會議上讓投資者知道高層薪酬。
Hay Group審查了自10月1日以來發布薪酬聲明的年收入超過40億美元的企業。據統計,50個最大的企業的CEO在2010年獲得的薪酬總額超過了1.261億美元,遠超過此前一年的8300萬美元。薪酬出現大幅增長的包括了星巴克公司、捷普科技(Jabil Circuit Inc.)和家用清潔產品制造商Clorox公司的高管們。獎金最高的是沃爾特·迪斯尼公司的CEO羅伯特·伊格爾,其2010年薪酬達到了1350萬美元。(來源:騰訊財經 憶松)
資料圖片:7月26日,英國倫敦,“維基泄密”網站創立者澳大利亞記者朱利安·阿桑奇在記者會上手持一份英國《衛報》。“維基泄密”網站公布了長達20萬頁的9.2萬份美國軍方機密報告。這些軍方報告記錄了駐阿富汗美軍不愿公開于眾的“秘密”,包括聯軍144次“意外”殺死平民,美軍全力掩蓋塔利班已獲得地對空導彈的事實,美軍如何組織秘密“暗殺或俘虜”某名冊上在列塔利班班級領導人等。
秘密消失的那一天還沒有到來,但我們已經在過去一年里看到的太多事例表明,這一天或許正在迅速逼近。就像在之前幾年里一樣,記者們去年又挖出了一系列原本希望能避開公眾視線的政府秘密計劃(諸如阿富汗財務丑聞、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巴基斯坦的無人機作戰、美國加強國家安全設施的舉措)。
當然,還有后來的維基揭秘網與曝光的海量情報。行蹤詭秘的朱利安·阿桑奇策劃的這個網站包羅了各種信息,有伊拉克戰爭的日志,有關塔那摩灣監獄囚犯的資料,還有美國駐突尼斯大使館發出的不光彩的電文,證實突尼斯政府內部腐敗叢生。想把阿桑奇及其同伙送進大牢這一反應證明我們的政府并沒有真正理解此事所反映出的技術與社會革命。
但這并不是說華盛頓沒有在緩慢地朝著透明的方向努力。在突襲烏薩馬·本·拉丹的老巢之后,奧巴馬政府開始公布此次大膽行動的諸多細節。白宮的動機很容易理解:奧巴馬總統想要表明他的冒險行動得到了回報———而且誰又能責怪他呢?
華盛頓同樣希望繼續保守某些秘密。對美國的秘密突擊行動表示不滿的巴基斯坦情報官員攆走了中情局駐伊斯蘭堡的負責人。巴方要求中情局提供其駐巴雇員與合同人員的完整名單以及更多信息。如果維基揭秘網或記者很快為巴基斯坦提供了答案,你也不要覺得意外。
迫使美國政府放棄對秘密外交的眷戀,也許就長期而言是個好事情,雖然在短期會引發痛苦。畢竟,以保密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就好像那些共守秘密的人之間的關系一樣,本質上都很脆弱。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14日報道】題:全世界都說中國要超過美國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周三公布的一項全球態度調查顯示,盡管與小布什時期相比,世界各國對美國的看法已有所改觀:但在接受調查的22個國家中,15個國家的大多數受訪者都說,中國將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超級大國”。
這種看法在西歐尤為普遍,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每10名受訪者中至少有6人認為中國最終會取代美國。
這種對中國超級大國地位的新看法無疑反映了全球對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的認可,以及人們認為美國正在經濟上逐漸落后于中國的事實。這種看法在西歐最為明顯,過去兩年中,認定中國是世界“領先經濟力量”的人數比例明顯增加,西歐人還認為中國最終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
以英國為例,認為中國目前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人數比例從2009年的 34%攀升至47%。同一時期,認為中國最終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英國人比例從49%增加到65%。德國、西班牙和法國也出現了類似趨勢。????
2010年9月28日,美國紐約街頭。美國發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去年美國最富有者和最貧困者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并創下歷史紀錄,年輕人和兒童因經濟衰退遭受的沖擊最為嚴重。
我們的身邊總有富人。在每一個社會里,總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富有。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富人和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會有很大不同。
今天的現實是,富人——尤其是超級巨富——把其他人遠遠拋在了身后。從2002年到2007年,美國65%的新增收入落入最富有的1%美國人手中。這一不平衡的分配結果意味著,在今天,有一半的國民收入屬于10%最富裕的人口。在2007年,最有錢的1%的人口控制著全國34.6%的財富,大大超過財產較少的90%人口所控制的比重。
這與二戰后數十年里的狀況有很大不同,那個時代的巨大成就也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收入的相對平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后40年里,最富裕的10%人口僅把國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拿回了家。
今天這種巨富倍增的情況是一個全球性現象。這在美國尤為突出,但同樣出現在其他發達經濟體,如英國和加拿大。生機勃勃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同樣出現收入不均加劇的情況,中國的形勢同美國一樣嚴峻。
這些全球超級巨富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娛樂。他們一年四季在上海與紐約之間穿梭做生意;他們會造訪瑞士達沃斯,去打通關系;他們還去法國圣巴茨島度假。其中許多人屬于地球上的游牧民族,攥著一把護照,擁有幾套相距甚遠的房子。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比他們與老家鄉親們之間的共同點還要多。而且,他們越發聚合成屬于他們自己的國家。
出現國際富豪統治階層的背景是,全球化與技術革命正在掏空絕大多數西方工業化國家的中產階級。當今許多超級巨富都是從中產階級起家,通過工作——而不是繼承——得到了大部分財產。
??這一精英階層是這個勝者通吃的世界里的勝者。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重大政治議題之一就是,這些人是否會認識到其他人都落在了后面,這些人是否會覺得想辦法處理這種狀況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來源:參考消息作者英國湯森路透集團數字編輯克里斯蒂亞·弗里蘭)
美媒:窮人更窮美貧富差距加劇形勢嚴峻
貧富差距在美國并不是一個新話題,許多總統都把縮小貧富差距,保證社會公平作為重要施政目標。但事到如今,這一問題不僅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惡化,近期許多有識之士發出呼吁,為美國的決策者敲響警鐘。
《華盛頓郵報》今日的一篇社論描述了美國當前貧富差距情況之嚴峻。從國內收入的份額看,占人口0.1%的頂尖收入者1975年占國內收入份額比例為2.5%,而到2008年,這一比例則達到10.4%。據該報的一項調查,自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管理人員的平均年收入約增長三倍,而工薪層的收入增幅僅為26%。一家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年薪相當于25位美國大型公立大學校長的收入,28位美國總統的收入,225名教師的收入,252名消防隊員的收入。文章感嘆,在這樣的統計數據面前,沒有人會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不斷加劇的貧富差距問題使得美國人的幸福感下降。民眾對奧巴馬總統的支持率下降。
在美國收入最高的0.1%人口中,企業高管占了四分之三。這主要是由于管理層績效獎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因為意識到貧富差距問題的嚴重,時任國會和政府想出不少對策,其中著名的是1993年,國會出臺法律限制高管層最高薪酬,但卻把“基于績效”的薪酬除外。這導致高管薪酬重點轉向股票期權,到頭來,企業高管的收入不降反升。事實證明,直接限薪會導致新問題,政府要有所作為,應當避免鼓勵收入向高收入人員傾斜的趨勢。(來源:中國證券報本報記者劉麗娜)
????美國中產在受苦 新興國家中產崛起
過去一年來,“受擠壓的中間層”讓我們唏噓不已。這一點毋庸置疑。雖然美國經濟現在或許在反彈,但絕大多數美國人的收入———如果他們還幸運地擁有一份工作的話———卻并沒有增加。恰恰相反,自2002年以來,美國家庭的實際收入下降了,因為有許多中產階級崗位要么被技術創新吃掉了,要么輸給了海外競爭。至于剩下的許多崗位,雇主可以只提供更少的薪酬。
美國(和歐洲)的中產階級在受苦,但這只是現實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十年間,所謂的“金磚國家”的人均收入猛增,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也以驚人的速度壯大。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就業崗位從西方轉移到了新興市場國家(你只要想想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中國工廠和印度呼叫中心就明白了)。隨著收入提高,生活方式改善,其中大部分國家的教育水平同樣有了提高,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改善。
對許多西方勞動者——以及政治家——而言,這種情況貌似叫人害怕。畢竟在印度、中國、巴西這樣的地方多出數百萬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就意味著歐美人將要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不過事實上,這片烏云同樣鑲了金邊。
迄今為止,政治家與經濟學家們通常關注于新興市場帶來的“供給沖擊”,即這些國家相比西方,能夠供應更為廉價而優質的產品。這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畢竟是通過生產活動繁榮起來的。然而,當今世界即將面臨一次重大轉變:恰恰由于新興市場的中產階級日漸壯大起來,他們便同樣發展成為一支相當強大的消費力量。于是,新興市場不再僅僅代表了“供給沖擊”;它們同樣創造出“需求沖擊”。
這就引出一個大問題:將由誰或通過什么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呢?這些新出現的中產階級家庭,比方說是在印度呼叫中心或中國工廠里上班的中產階級家庭,會僅僅購買當地的產品嗎?還是說美國公司可以有機會向他們提供服務呢?倘若果真如此,那么隨著那些消費者開始旅游、讀書、下載應用軟件———接通全球化的生活方式,這個機會可以最終轉化為美國新的就業崗位嗎?有關“受擠壓的中間層”的故事還沒有講完。?(來源:參考消息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吉莉恩·泰特)
“美國中產夢正在死亡”。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個人顧問之一蘇茜·歐曼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訪時說。在她口中的“美國中產夢”包括:有一天能自己買一套房子;擁有一份穩定、高收入的工作;工作到65歲退休。但是這個夢已經被金融危機徹底碾碎。“推動美國前進,主導美國主流文化的中產階級正在消失。”歐曼說:“因為曾經讓美國中產經濟賴以生存的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正在消失。
消失的中產崗位
新興技術不斷的涌現,正在逐漸削減許多穩定性高,對于市場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工作崗位。比如,文書曾經是眾多公司中常見的職位。但金融危機過后,公司削減預算,加之越來越多的科技軟件的使用,導致文書崗位可有可無。
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數字顯示,近幾年來,美國有30萬個辦公室文員和行政管理崗位消失。美國勞工統計局預言在未來十年內,這些崗位還將繼續縮水。目前,美國有超過2000萬人依靠文書工作養活家人,文書職位消失趨勢對于美國中產階層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發達經濟體正面臨中產收入停滯或下滑
2010年12月9日,在美國紐約,52歲的埃里克·利佩斯在招聘會現場外排隊等候。
從經濟危機爆發至今已將近3年,一片新的陰影正籠罩在世界各個最發達經濟體的上方:它們的大部分國民將面臨數年的工資停滯。
戰后,發達經濟體曾經流行著一種觀點:就物質而言,每一代人都能過上比父輩好得多的生活。然而,眼下收入增長的前景可謂再糟糕不過。
對一些中等收入群體來說,收入停滯或下滑的想法并不新鮮。2010年,英國叉車司機的收入大概有19068英鎊,經通脹調整后,比1978年的水平下跌了5%左右。美國男性實際收入從1975年以來就沒有增長過。在日本,家庭稅后平均實際收入在1996-2005年的十年間出現了下滑。而德國的這個數值在最近十年里一直在下跌。
中等收入家庭受到的這種壓力,被信貸繁榮掩蓋了幾分———至少是暫時的,因為信貸繁榮使家庭能夠寅吃卯糧。如今,鑒于廉價資金時代已在3年前畫上了句號———加上發達國家正疲于推動經濟復蘇,世界各地的中產階層開始感受到了窘迫。
這種情況可不是政治家們所樂見的。迫于形勢,他們正在考慮增稅和削減公共開支,以修補公共財政。而且,這種財政整頓必須在各國開始一個更艱難的調整過程之前完成:適應壽命延長和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南方都市報據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綜合整理分析】
中產階層大比拼:美國停滯 中國擴軍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日前報道稱,美國中產階層經歷了收入增長停滯的20年,但富人腰包卻在不斷膨脹,導致貧富分化擴大。而與此同時,中國的中產階層正經歷著最快的發展時期。
相比之下,近十年來,中國的中產階層規模不斷壯大,按照中國中產階層11800-17700美元的年收入標準劃分,2001年的全國調查表明,中產階層的規模已經達到15%左右。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23%。
在美國中產收入停滯不前的同時,中國的中產階層正經歷著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張。根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到2020年,中國中產階層人數將到達7億,占到人口總量的近一半。(來源:法制晚報)
????美刊:綠色革命長途漫漫
諸如豐田普銳斯這樣的混合動力汽車降低了單位油耗,但沒有在車輛的大小和舒適度方面做出任何犧牲。與此同時,電動汽車則有望不使用任何汽油,卻能把我們送到很遠的地方去。每個行業的公司都在施展手腕,為它們的工廠搞到緊俏的綠色資質。風車不再僅僅出現在細膩的荷蘭油畫或是環保人士的幻想圖中。它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農莊上、山脊線上乃至大海上。美國總統奧巴馬似乎每周都會發布一套新的能源方案,一直承諾會用更多的綠色崗位來彌補財源所遭受的暫時損失。單單聽他這么講,我覺得我們很快都會變綠了。
然而,雖然這些綠色替代方案眼下貌似普遍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它們的普及程度其實并沒有我們想像得那么高。以電力為例,2010年美國十分之一用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但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水電,而不是風電或太陽能———而且事實上自1997年以來,水電量已經減少了近三分之一。這一缺口超過了風電量的增量,這就意味著我們目前的可再生資源發電量低于1997年的水平。
化石燃料價格的上漲或許給綠色技術,尤其是汽車領域的綠色技術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這是好消息。但壞消息是飛漲的化石燃料價格,仍因為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上漲。我們或許并沒有降低化石燃料消費量的增長速度,或許只是把這部分消費轉移到了別的地方。除非我們想辦法停止燃燒化石燃料,否則目前處于地表以下的所有碳元素最終都將在未來數百年后統統跑到空氣中去。
遺憾的是,雖然有越來越優秀的技術幫助我們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但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重大方法來徹底放棄它,或是基本不使用它。就連風力發電這樣迅速成熟的技術也需要碳濃度較高的后備發電能力,以應對風力不足的時段。而且,尚沒有人設計出一架混合動力的商用飛機。
我們離真正實現綠色的目標還很遙遠。?(來源:參考消息 梅甘·麥卡德爾作者美國《大西洋》月刊高級編輯)
人際交往在過去一代人中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云技術”變得越發重要了。所謂“云技術”指的是電子網絡,正是它讓我們目睹災難與動亂,無論事件發生在何處;正是它幫助我們聯系到好友,無論他們身在何方;正是它幫我們得到地圖,或是看到地球上幾乎任何地點的衛星照片;正是它幫助我們同時協調全球各地的商業、金融、科學與教育活動。當然,這些系統的不可或缺性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假如工廠、銀行、醫院、供電和供水系統都必須入網運行,那么從理論上講,它們都很容易受到電子攻擊。
人們在去年夏天發現了陰險的“震網”病毒。有鑒于此,我們便知道(或者說我們“大概知道”——因為無論是以色列和美國政府還是其他任何一方,都不會站出來說是自己為了干擾伊朗的核武器計劃開發了這種惡意軟件),此類威脅不只停留在假設階段。我們還知道,此類威脅可以為國家所用,成為最新的戰爭形式,而不僅僅被騙子團伙用來騙取你的信用卡號,或是誘騙你往尼日利亞匯款。這種潛在的外部威脅同內部威脅一樣難以察覺,我們很難在對其進行控制的同時,不損害作為網絡安身立命之本的快捷性、開放性與連通性。
地緣大戰略總會涉及該如何確定對手的死穴與弱點,如何通過集中式破壞實現擴散性損傷。這一概念在過去指的是港口、公路、軸承廠和機場;現在,死穴與弱點就成了流經USB連接線和以太網端口的那些東西。?? ??(來源:參考消息 作者美國《大西洋》月刊國內記者詹姆斯·法洛斯)
??美報: “震網”開啟網絡戰新時代
僅僅幾個月前,美國和以色列官員還在警告,伊朗只需要一年就能擁有快速制造核武器的能力。然而在新的一年來臨時,西方官員悄悄地對伊朗核計劃的預測進行了重大修改。
以色列戰略事務部長摩西·亞阿隆在去年12月29日說,伊朗至少需要3年才能制造出核彈。之后,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也輕描淡寫地說,估計伊朗的計劃因為“技術問題”已被拖延。
研究電腦戰的人無疑都知道這些重新評估背后的原因———“震網”(Stuxnet),一種能改變戰局的蠕蟲病毒,它可能開啟一個虛幻電子戰的新時代。
??去年6月“震網”病毒首次被發現,它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復雜的網絡武器,因為它悄然襲擊伊朗核設施的手法極其陰險。
電腦專家數月來已對這種蠕蟲病毒進行研究,許多人認為“震網”是由以色列或美國制造,用來暗中破壞伊朗制造核武器的努力。但已經破壞到什么程度尚不清楚。
約翰·布姆加納是美國計算機網絡安全研究所的技術主管,該研究所是研究網絡沖突的一個非營利組織。布姆加納說:“‘震網’無疑將永遠改變國際安全和外交政策。它將顛覆并開創軍事網絡防務革命。”
?該蠕蟲病毒緩慢運動的軌跡、秘密控制機器的能力以及制造者仍未現身的事實,都給將來的高科技作戰提供經驗。?????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