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告急,中國無計可施?羅奇、謝國忠支招
美國債務上限談判僵局的持續,令美國國債的安全性備受全球關注。而作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人,中國對此又該作何反應?有外媒分析認為,落入“美元陷阱”的中日等國可能無能為力,只能干著急。
不過,也有人不這么認為,兩位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雙雙給中國“支招”。知名經濟學家、大摩亞洲非執行主席羅奇29日表示,隨著中國調整經濟增長戰略和思路,北京方面已經發出了對華盛頓失去信心的強烈信息,中國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將會逐漸減弱。而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則建議,中國應該去買美國股票,后者是更可靠和安全的投資。
“美元陷阱”讓中國沒轍?
華爾街日報本周連續刊發多篇文章指出,盡管美債問題堪憂,但中國迫于種種限制無能為力,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切。
有觀點認為,中國和日本等持有大量美債的國家面臨一種“美元陷阱”的困境,這使得這些國家只能繼續購買并持有美國國債。
所謂的“美元陷阱”是指,如果中國和日本等國央行想要拋售部分巨額美國國債頭寸,甚至只是表現出有這種意愿的跡象,這些國家的本幣兌美元就會受此影響下跌。而這將迫使他們進入匯市干預,買入美元來防止出口受到巨大沖擊。因此,這樣的陷阱也使得這些央行不得不繼續將美元投資到美國國債中。與此同時,美國國債市場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可以接受如此大規模資金且流動性充足的債券市場。
美國國債市場共有9.3萬億美元未清償國債,規模僅次于全球最大的日本國債市場,后者規模為9.7萬億美元。與日本90%的國債由國內投資者持有不同,美債約一半由外國投資者持有,這也符合亞洲央行追求外儲資產規模大、流動性高的要求。
瑞士銀行的首席外匯策略師曼蘇爾認為,美國國債市場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容納全球約10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池的債券市場。德國債券和英國國債市場規模分別僅為1萬億美元左右,而黃金市場規模更小。
羅奇:中國最終會說“不”
而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耶魯大學教授羅奇則認為,面對華盛頓沒完沒了的政治游戲,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人,中國很快就會忍無可忍。隨著中國對美國政府失去信心,中國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將會逐漸減弱。
“中國一直對美國的經濟實力欽佩有加,但現在中國卻已經對美國政府及其管理經濟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在我最近去北京、上海、重慶和香港等中國城市期間,我親身感受到了這樣的強烈信息。”羅奇在29日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上海證券報記者的一份最新報告中這樣寫道。
羅奇表示,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后,中國累積了大量的美債,而中國很長時間內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機制,又決定了中國不得不持續買入美債。但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已經意識到,繼續推行依賴于出口并大量累積美元外匯儲備的增長戰略已經意義不大。
在羅奇看來,有三方面原因促成了中國的這種思路轉變:首先,這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敲響了警鐘。盡管中國的出口仍具競爭力,但外部的需求前景卻變得日益不明朗。不管是美國、歐元區還是日本,因為深受危機后遺癥和主權債問題等負面因素拖累,內需預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維持在很低的水平,這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
第二,中國大量美元外儲資產所面臨的風險因為美國的政治因素而被放大,美債是“無風險資產”的理念已漸漸過時。近年來,中國領導人一再表達了對美國財政政策和美債安全性的擔憂。盡管中國領導人相信美國最終會避免違約,但另一方面的擔憂卻有增無減,即美國當局只是在一再采取拖延戰術,債務問題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嚴重;
最后,中國政府已日益意識到進行宏觀經濟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性,在“十二五”計劃中也納入了相關的內容。作為提振內需努力的成果,羅奇預計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到2015年有望提高至少5個百分點。
“華盛頓的政客們可能會傲慢地認為,(在投資美債的問題上)中國沒有勇氣來撕破臉皮,畢竟,除了美債他們還有地方可以投資呢?為什么他們會冒險讓手頭規模龐大的美元資產蒙受損失呢?”羅奇寫道。
但羅奇指出,時至今日,中國對此的回答已經很明了。“中國不愿再冒著金融和經濟穩定的風險,來相信華盛頓空洞的政治承諾和拙劣的經濟管理能力。中國人最終會說‘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