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了福島核電站周邊土壤放射性銫強度的分布圖。紅色表示強度最高,其次分別為黃、綠。圖片由文科省提供。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29日公布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方圓100公里內約2200處地點土壤采樣測定的放射性銫強度分布圖。這是日本首次將涵蓋整個福島縣的廣大地區輻射狀況制成詳細的實測圖。半衰期達30年、影響將長期持續的銫-137輻射強度最大的地點是福島縣大熊町,每平方米達1545萬貝克勒爾。
該地點輻射量為每小時54.8微希,按此計算一年將達480毫希。據日本政府此前測算,年輻射量達200毫希的地區如不采取去污措施,20年多前后災民才能返家。文科省表示:“去污并非易事,可能災民將長期無法返家。”
因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被要求強制搬遷地區的輻射強度標準為148萬貝克勒爾。本次調查中超過該數值的地區共計34處,其中浪江町17處,大熊町7處,雙葉町5處,富岡町及飯館村各2處,南相馬市1處。
日本文部科學省在6月6日~7月8日對地表5厘米深處的土壤進行了采樣。核電站方圓80公里內每2平方公里采樣一處,80~100公里內每10平方公里采樣一處,測得的數據分別修正為6月14日的數值。文科省表示,這些數據在今后評估居民受輻射量及追蹤輻射強度時間變化情況時非常重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