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15日消息? 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千家鎮永益村,一棵百年大榕樹下,幾名黎族婦女席地而坐,腿上置放簡易織機,手舞彩線,編織著絢麗的黎錦。56歲的容亞美不時俯身指點。
千家鎮是中國文化部命名的“海南省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保護工程試點單位”。容亞美是這個鎮的標志性人物,曾獲海南省織錦大賽特等獎,獲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多次應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現場展演。
黎錦紡織技藝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對我們黎族人很重要,婚喪嫁娶都要穿黎錦衣服。”容亞美向記者介紹說。黎錦的歷史超過3000年,是黎族文化最重要的標志。在民間,黎錦主要用作筒裙、上衣、頭巾、花帽、花帶、被面,也用作珍貴的工藝品、禮品。由于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專家把黎錦稱為黎族的“甲骨文”。
容亞美說,黎錦的花紋以人物和動物為主,有鳥紋、龜紋、蜻蜓、青蛙等,還有反映結婚、跳舞等生活場景的花紋。這些年她還把從電視上看到的一些內容融進黎錦圖案設計中,像小鳥飛長城、蝴蝶過黃河等。
但是,容亞美對黎錦的現狀憂心忡忡:老一輩人織的黎錦,棉線都是自己用植物染色。現在,棉線都是在市場上買現成的,少了些味道。過去,黎族婦女不但會織,還自己設計圖案。現在的年輕婦女,懂設計的很少了。“我上了年紀,手疼腳疼,已經不能織啦。我帶些年輕徒弟,包括我的女兒,教她們織錦、設計,得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但年輕人對織錦興趣也不大,縣里組織比賽也不愿去。”
容亞美的徒弟、28歲的紀容妹農閑時就和自己的母親一起織錦,去年獲海南省比賽一等獎。她也不看好黎錦的出路:“黎錦一年只能織出兩三件成品,來收購的人也少。村里女孩多數都出去打工了,織錦的很少。”
樂東縣文化館館長陳定云告訴記者,樂東近年來每年都撥專款用于黎錦保護。從2006年開始,文化部門花3年時間搞普查,發掘民間傳承人,并對這些人建立檔案,時刻關注他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目前列為保護對象的傳承人共有10名,今年底預計可發展到25名。他說,下一步縣里還將建一個傳統技藝傳承所,在職業學校設黎錦專業,培訓年輕人。在千家鎮和志仲鎮,各種植100畝棉花用于織錦,保證傳統工藝的傳承。
同為黎族聚居地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則另辟傳承蹊徑,研發出黎族織錦電腦編排新技術,對織錦手工提花織機技術進行改良等。
700多年前,黃道婆從海南黎族姊妹手中學拉出的紡線,曾溫暖整個中原,“衣被天下”。而今,該怎樣把這根古老的彩線拉住,并牽向未來?海南正艱難地行進在苦苦求索的路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