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9月17日電第八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17日在四川雙流舉行。著名經濟學家、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就統籌城鄉發展接受了本網記者專訪。
記者:您在幾年前提出,統籌城鄉發展要實行“六個一體化”,在“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您對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內涵和意義有何新的見解?
鄭新立(以下簡稱鄭):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指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構建起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而構建這一格局的內涵,就是城鄉建設規劃一體化、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就業市場一體化、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這“六個一體化”的提出,既是基于我國這個傳統農業大國和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又是對國外發展經驗的參考借鑒,更來源于對科學發展觀內涵和要求的理解和認識。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加快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化。中央的政策為“十二五”統籌城鄉發展指明的方向。
“十二五”期間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要求、大方向,加快城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就是要進一步把發展由重城市向城鄉并重轉變,由重工業向工業和農業并重轉變,由重發展向發展和民生并重轉變。二是整體把握和實施“六個一體化”。城鄉建設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就業和社會管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融合,相互促進。要按照“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要求,統一謀劃和推進各個“一體化”,有具體落實中雖然應有重點,最終要實現完整的“一體化”,這才是統籌發展的真正含義。三是突出中小城市在統籌城鄉發展的作用。中小城市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基本單元,上接大城市,下聯廣大農村,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中小城市幅員遼闊,行政區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6.57%;總人口達10.0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5.1%。中小城市城鄉統籌發展做得好,對于我國推進現代化進程尤為重要。
記者:您對中小城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有何評價?
鄭:近年來,我國中小城市經濟發展較快,2010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21.02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5.3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4804.83萬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42.35%。同時,中小城市認真實施“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思路,在發展中統籌城市和農村、統籌經濟與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效果比較明顯。尤其是“重城市,輕農村”、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不同步等問題正在得到有效克服和解決。許多中小城市不斷創新思路和方法,建立有利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統籌城鄉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比如,在城鄉建設一體化方面,規劃實施了一大批道路交通、綠化、社會事業、電力能源、環境治理、水利等重大項目,城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化提高較快,2010年中小城市城市化率為31.7%,比上年增長1.6個百分點。以昆山市為例,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74%,比2006年提高10個百分點。在產業布局一體化方面,2010年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城市平均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214億元,同比增長31.2%;農業生產總值平均實現 51.6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 41.3 %;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平均達到 68.1 %,比五年前升高 12.8%。農業產業化帶動面達到78.3%,比五年前提高10.1%。以雙流縣為例,2010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859.54億元,同比增長25.9 %。全縣糧油標準化生產技術應用率達98%,農業產業化帶動面達到到86.3%。在就業一體化方面,2010年科學發展百強中小城市城市全年新增城鎮就業710230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 6291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平均為3.76 %,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2010年中小城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8: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比),比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值低0.4個百分點。以長沙縣為例,2010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9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179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9%和19.7%。在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十一五”期間,昆山市等十個科學發展典型城市共新建改建中小學校320 所;完成266 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668 所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2010年,城鄉社保醫保覆蓋率達94.87 %,比五年前增長12.84 %。
總的看,目前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矛盾還十分突出,中小城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水平還較低,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發展還很不平衡,許多中小城市存在著發展規劃性差,工業不強、農業薄弱、農村落后,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不同步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2010年中小城市的登記失業率為5.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1個百分點。中小城市31.7%城鎮化率遠遠低于全國47.3%的水平,這種差距還突出表現為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餐飲、住宿、房地產、金融、商業等服務功能薄弱,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度不高,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農村轉移人口的承載能力不強,等等。
記者:您認為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突破口是什么?
鄭: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同步發展、互動發展,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富裕,沒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小城市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必須緊緊圍繞解決“三農”問題這一核心來謀劃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抓好城鄉建設規劃是基礎和關鍵,中小城市應當按照“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城市發展原則,進一步完善包括市區和鄉村在內的長遠總體規劃,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發展,合理安排城鄉居民居住區、農田保護區、工業區、商貿區、休閑區、生態涵養區等空間布局,改變過去市區規劃與農村規劃相互分離的狀況,用規劃來統領和保障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中小城市在城鄉一體發展上應總體尋求重點破:比如:在同步推進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上求突破。城市化不僅是規模的擴張,更需要質量的提升,重在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要在城市化進程中加大以城帶鄉力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同質化發展。在同步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上求突破。工業化是小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要通過新型工業化進程,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工農業融合發展。在同步推進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上求突破。土地和戶籍問題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瓶頸。要在土地確權、土地流轉、土地集約利用等方面加強探索,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同時,立足中小城市人口壓力不的優勢,積極探索突破戶籍限制,促進中小城市人口自由流動,為農村富余人口轉入城鎮創新條件。
記者:您對“十二五”時期中小城鄉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有何建議?
鄭:一是充分把握政策機遇。“十二五”規劃指出,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市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發揮縣域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科學規劃產業發展方向,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推動形成城鄉分工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根據“十二五”規劃,國家還將在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環境建設等方面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中小城市要利用好國家的各項政策,抓住發展機遇,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抓統籌。中小城市數量眾多,區位不同,發展條件和層次不同,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既要善于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又要從實際出發,走適合本地特點的發展路徑。各地基礎好的中小城市要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上水平,探索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模式、新道路,為其它城市做示范。
三是突出制度創新。制度是根本,中小城市統籌城鄉發展,關鍵在于制度創新,用好的制度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事項和程序固定上來,并保持制度的權威性和連續性,做到政府換屆,制度照常運行。雙流縣在城鄉一體發展上改革力度大,以“三個集中”為切入點,全面推進“六個一體化”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走在全國前例。而雙流成功實踐的一條基本經驗是勇于改革創新,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城鄉一體發展的體制機制,特別是在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上要爭取新的進展。
四是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問題。資源富足和環境優良是中小城市的比較優勢,中小城市在發展中既要發揮好這一優勢,又要保持好這一優勢。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在城鄉建設、產業發展上要堅持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推動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是抓好民生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根本目的是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關鍵要抓住就業和社保兩環節,重點是解決好農村富余人員的轉移就業問題和農民的基本社會保障問題。加大公共財政的惠農力度,探索市場化的支農服務措施,努力縮小城鄉群眾的生活差距。
?
相關鏈接:
王岐山:全面提升“三農”和小企業金融服務能力
海南農行新增20億元貸款支持全省“三農”發展
今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近萬億
農業部回應“三農”熱點問題:這幾年未發現“皮革奶”
?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