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由學生導演拍攝的微電影《雷鋒俠》近期躥紅中國網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環衛工人,卻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身披舊窗簾后成為“蜘蛛俠式”的英雄。
故事講述了每天默默無聞地在街上鏟小廣告的環衛工人鄭英雄,打開父親留給他的遺物,看到一本雷鋒日記與一套舊軍裝。在父親的感召下,他決定做一名城市“雷鋒俠”。閃閃的紅星、雷鋒帽、軍用水壺,做好事不留名……電影里到處充滿了雷鋒時代的印記。
用舊貨地攤上買來的舊窗簾改造成“超人”紅色披風,古怪而突兀的舊風鏡裝扮成神秘“蜘蛛俠”,《蝙蝠俠》《變形金剛》等好萊塢大片中的背景配樂,則讓“雷鋒俠”這個角色顯得有些荒誕。
但是,這部時長27分鐘的電影上傳網絡后卻迅速躥紅,至今已獲得超過200萬的點擊量。
?
???相關新聞
沈陽醫生的冷漠與“洋雷鋒”的熱心反諷了啥?
美國“雷鋒”中大獎后捐錢 為任教學校修建跑道
王珉:讓雷鋒精神在歷史發展中始終煥發光彩
雷鋒罕見舊照曝光
?
就讀于北京某電影藝術院校的導演馬史(原名馬帥)告訴記者,出生在軍人家庭的他從小就有著“英雄情結”,此片想結合西方電影,塑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在我看來,在當今社會還敢于勇往直前地去做好人好事的就是英雄,我有很多心地善良的朋友,但他們在助人為樂時卻麻煩重重”。
在電影里,“雷鋒俠”的助人為樂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他遭遇人們的冷嘲熱諷和不法分子的譏笑打罵。“如果現實中有這么一個人的話,大家一定以為是神經病。”馬史說。
雖然只擁有22年的短暫人生,雷鋒卻被公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被編入教材的雷鋒故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少年,以至于有人做了好人好事,就會被稱為“活雷鋒”。
長期從事電影藝術研究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厲震林說,小成本電影《雷鋒俠》之所以能夠被廣泛關注,是因為它觸動了當今時代的痛點——價值信仰的缺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時尚化、娛樂化的表現手法產生了一定的宣傳效果。”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政協常委梁鴻教授認為,《雷鋒俠》引發的爭議焦點不在于要不要雷鋒精神,而是怎樣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2000年開始,3月5日被命名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志愿者人數達200萬人,他們因熱情服務和綠衣白褲的穿著被中外游客親切地稱為“小白菜”。
“我從小就贊揚也會去做好人好事,只是具體做法會因時代而改變,其實,新世紀的‘雷鋒’有很多。”馬史說。(潘旭 俞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