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20日消息(記者 曹杰 特約記者 吳彭保)時下已入秋季,雖然在海南仍到處是一片郁郁蔥蔥,但讓人垂涎的秀英永興鎮美孝村的2000多畝黃皮園里卻少了游客的蹤影。
15日上午,美孝村“三八”綠色基地里,黃皮采摘季節的熱鬧場面消失了,偌大的果園里,只有果農王東利夫婦在為每棵果樹修剪著枝椏。“明年黃皮節的時候你們再來,那時就不會顯得這么凄涼了。”王東利說,每年夏天黃皮豐收之時,附近鄉鎮都要來這里舉辦黃皮大賽,美孝村的黃皮因為生長在火山土壤地區,果粒大、口感好遠近聞名。
美孝村村長陳明豪說,該村共有170多戶,800多人口,由于地處山區,耕地只有80多畝,以前種植業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經濟十分落后。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永興鎮種植果樹的風氣越來越盛,美孝村村民也把致富的眼光投向了山地。
辦科技夜校,用科技對老化劣種荔枝、本地黃皮進行深化改良,培育新品種供應本地及島內外……美孝村人在這些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美孝村人用科技對黃皮等水果進行優化改造,也讓他們成為第一個嘗到甜頭的村莊,全村2000多畝黃皮,每年可產黃皮100多萬斤,產值40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黃皮”村。
陳明豪說,現在種水稻只是為了口糧,種果樹才是主業,平均下來每個種植戶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更讓他欣喜的是,村民們在改造黃皮的同時,把目光放在了黃皮深加工上,釀造黃皮酒。
據介紹,黃皮酒具有健胃降壓的功效,目前市場銷路緊俏,一斤黃皮酒的價格約20元,而50公斤黃皮再加10公斤糖可釀10-12公斤黃皮酒,釀酒的投入和利潤的比例達到了1比1。
地處羊山腹地的美孝村,由于缺水,在老輩人口中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嫁女要看男方家有幾口水缸,現在每當有外地人在村中問起屋檐下水缸的用途,老人們總是耐心地給他們講起這水缸的故事,村里人笑稱:“以前嫁女要數水缸,現在得看有多少黃皮果園了。”
陳英賀:忙時干農活 閑時做根雕
“忙時做農活,閑時忙雕刻;文化比種地強,‘軟飯’比‘硬飯’香。”這是美孝村村民用來表達根雕雕出甜美新生活的話。
今年28歲的陳英賀是村里一名根雕能手,竹子、山水、花鳥、人物,一個個黃花梨樹根到了他的手上,出來的就是一件件藝術品。陳英賀初中畢業后便跟著村里人一起外出打工,在外面打了幾年工后,不僅手頭沒有一點積蓄,反而越感生活艱難。于是,他又回到村里,跟著村里的老師傅學起了根雕手藝。轉眼6年過去了,他的根雕技藝也逐漸純熟,雕出的產品遠銷北京、廣東等地。
“農忙時就幫著家里打理一下果園,閑的時候就研究收來的花梨料,琢磨雕出什么工藝品。”雖然黃花梨根雕的收入不菲,但近兩年來,陳英賀也感覺壓力越來越大,原來上山都可以撿到的黃花梨樹根,慢慢從十多二十元一斤長到了現在的幾百元一斤,而帶樹槽的一斤甚至漲到了2000元,就是這樣,現在也很難收到料了。“收購原料的成本增高,不僅投入大,而且還有風險。”陳英賀說,一旦收到的料中間是空的或者有裂紋等就會虧損。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現在美孝村中和陳英賀一樣專門以根雕為業的有28戶40多人,正在學習或從事根雕的年輕人有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不少人將根雕店開到了海口、北京等大城市。今年上半年,該村根雕收入達到50多萬元。
陳英賀說,雖然該村的根雕技藝已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現在困擾他和村里根雕專業戶發展的是原料成本增高,風險增大,資金短缺,如果能有人牽頭抱團發展或許前景更廣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