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還沒到時,桑木智的身影就早早出現在了掃盲點,打掃衛生、燒開水,這些都是他的“必修課”。 (作者:張道正)
海口網9月27日消息? 年逾古稀的桑木智是甘肅甘南藏區碌曲縣西倉寺的喇嘛,他常年關注當地教育,麥日村是他創辦的一個掃盲點,由于這個村子是半農半牧區,掃盲點每月只上一到三次課,而每次,桑木智都要徒步走十幾里山路。他說,“沒有文化,人的思想就落后,經濟就沒有辦法發展”。
泥水濺滿桑木智的袈裟和棉鞋。每次上課,這雙棉鞋都要伴隨他走十幾里山路。(作者:張道正)
由于常年關注藏族教育,桑木智贏得了附近藏民的尊敬和愛戴。遇到熟人總會攀談起來。(作者:張道正)
掃盲點的老師文化程度并不高,都是村里上過初中的村民。每次開課前,他們都會向桑木智請教。(作者:張道正)
麥日村掃盲點就在村子上面,每次上課,桑木智就和幾名老師站在高處喊幾聲,學員就來上課了。(作者:張道正)
下課后,學員和老師們喜歡圍著桑木智聊天談笑。村民貢保甲說,“桑木智給牧民帶來了知識和文化,掃盲班確實好。有了文化,去飯店吃飯也會看菜單點菜了。”(作者:張道正)
教師講課的時候,桑木智總會靜靜地站在教室門口,看著學員們上課。(作者:張道正)
村民年齡雖然比較大,但很多都是文盲,所以只能從一年級開始上。老師遇到難解的問題時,桑木智就會親自輔導教學。(作者:張道正)
掃盲點的創建得到了學員的支持,28歲的女學生才讓卓瑪家里贊助了木頭、沙子和石頭,“我收獲很大,上學很有用,現在能算賬了,爭取以后念經看報”。(作者:張道正)
桑木智的學生都很愛戴他,談起他來,學生們都豎起大拇指說:“很厲害,很善良。”(作者:張道正)
桑木智常打電話聯系贊助人,想改善這里的辦學條件。他說,想多跑一些單位,要一些政策和資金,給老師們發一些補貼,為學生們建設一些娛樂設施。(作者:張道正)
桑木智的辦公室特別簡陋,除了窗臺上的書籍外,只要一張床、一個爐子和水壺。碰到天氣惡劣時,他就在此留宿過夜。(作者:張道正)
桑木智住在西倉寺,簡陋卻干凈。他的住所離麥日村掃盲點有十多里路,每次他都要步行去上課。(作者:張道正)
桑木智有個小小的廚房,雖有眾多徒弟,但他仍堅持自己做飯。一杯茶,幾塊酥油餅,就是一餐。他說,日常就修行,還可以省下錢來辦教育。(作者:張道正)
?
以前沒有自來水的時候,桑木智要走很多里路去河里擔水。他說,黨和政府給藏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如今家家有摩托車、電視和手機。(作者:張道正)
離別時,漢語并不流利的桑木智走出西倉寺,微笑著向記者道別。(作者:張道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