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救援人員在上海地鐵10號線事故現場營救。新華社發
海口網9月28日消息??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鐵10號線發生列車追尾事故后,救援人員隨即到場,500余乘客從列車停留處徒步走到千米外的車站,60余輛救護車到場運送傷員。有事故親歷者稱,事發前16號列車停留多時,乘客對撞擊毫無心理準備。在事故中,一名懷孕雙胞胎28周的孕婦被甩出座位3米遠,經檢查母子平安。
>>現場
前車被撞車身傾斜
事故發生后,約在15時許,記者進入被撞的16號列車采訪。該車車廂之間的連接處變形,多塊連接板脫落。由于車身遭撞擊后已傾斜,記者在車內行走一段時間后便感到頭暈惡心。在列車尾部駕駛室,兩塊風擋玻璃全部碎裂,車廂內有大量血跡和玻璃碎片。
16時左右,16號列車開到了老西門站臺。據了解,該列車被后車慢速撞擊后并未有大礙,自身動力系統依然可以運行,其就是依靠自身動力駛回站臺的。
人們多米諾般倒地
上海地鐵追尾事故發生后,現場多名乘客用微博還原了這起中國最為嚴重的地鐵事故。
14時45分,網友“安默然lucky”發表微博說:“上海地鐵10號線追尾了!現在車停在豫園路站和老西門站之間。”15時04分,“安默然lucky”說:“坐著的還好,站著的都摔倒了,目前還停車的狀態,車頭處有冒煙。”
微博網友“caroleyu”稱:很猛烈的撞擊之后,地鐵里哭聲一片。
網友“楚小波”稱:一聲巨響后,人們像多米諾似的倒了一地。
>>親歷
500余乘客撤離現場
>>救援
事故發生后,救援人員很快抵達現場施救。
15時許,記者跟隨消防人員,從老西門站站臺小跑約10分鐘抵達事故現場。現場消防官兵有的抬著擔架,有的手持頗有分量的破拆工具,在奔跑了近千米距離后迅速上車救援。此時,事故前車16號列車車頭駕駛室已被人為掀開,由于車身較高,工程人員在打開的車窗和地面間鋪設了一條臨時走廊,供救援人員進入和乘客疏散。
在車廂里,一名張姓傷者由于傷勢較重,躺在地上等待救援。張先生說,事發后乘客們相互提醒、攙扶,躺在地上爬不起來的乘客一直有人照顧,直到救援人員到來。
在軌道里,能自主走動的乘客三三兩兩地沿軌道走向站臺。由于被撞列車上的乘客只能從距事故地點較遠的老西門站疏散,不少老年人走到站臺時已經氣喘吁吁,在站臺座位上休息了很久才離開。車內受傷人員較多,很多消防官兵負重往返站臺與事發現場數次,穿著厚厚消防服的他們已經是大汗淋漓。
16時許,上海地鐵官網通報稱,兩列事故列車內500多名乘客已全部撤離車站。
>>表態
地鐵微博兩次致歉
27日下午,上海地鐵官方微博發布了兩條致歉信息。第一條內容為“今天是上海地鐵運營有史以來最黯淡的一天。無論最終原因和責任怎樣,給市民乘客造成的傷害和損失尤感愧疚……再多致歉比起實際損害也顯蒼白,但還是要深深道歉。”信息發布不久,這條微博即被刪除。
20時20分,上海地鐵官方微博再次發表致歉聲明稱:“無論最終原因和責任怎樣,給市民乘客造成的傷害和損失尤感愧疚。全力搶救傷員;盡快恢復運營;接受和配合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和追責;堅決整改舉一反三;再多致歉比起實際損害也顯蒼白,但還是要深深道歉。”
62輛救護車接送傷員
據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介紹,截至27日19時,10號線追尾事故中,共有271人到醫院進行檢查,其中30人在急診觀察室留觀。徐建光說,事發后,120指揮中心迅速調集62輛救護車到場,通知事發地附近7家醫院迅速開通綠色通道,確保第一時間救治傷員。救護車將傷員送往就近的九院、曙光、長征、瑞金、黃浦區中心醫院、盧灣區中心醫院等7家醫院進行救治。
截至27日17時45分,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共收治傷員54人,年齡最小的1歲,最大的83歲。傷員以外傷居多,少部分病人骨折及神經系統損傷,但傷員生命體征平穩,無生命危險。其中8人收入骨科、神經外科、口腔頜面外科等科室繼續治療,兩名傷員入重癥監護室,1名為懷孕28周的雙胞胎孕婦。傷員中一名為日本籍。
據瑞金醫院副院長袁克儉介紹,截至19時許,該醫院共收治事故傷員56人,多是骨折和軟組織挫傷,其中包括一名加拿大籍女性和一名日本籍男性。這名加拿大籍女性是跟隨其丈夫一起來滬旅游的,其丈夫未受傷;日本籍游客傷勢不嚴重。
?
???相關新聞
揭秘上海地鐵10號線追尾全過程
上海地鐵追尾之危情和溫情(圖)
揭秘上海地鐵10號線追尾全過程(圖)
上海地鐵追尾之危情和溫情(組圖)
上海地鐵10號線信號商與動車甬溫線為同一家
上海追尾地鐵線路事故當天恢復運營 市民忐忑乘車
上海舉行地鐵追尾事故新聞發布會[組圖]
上海地鐵追尾事故10小時微博全記錄 乘客講述
乘客講地鐵追尾事發瞬間:沒反應過來已趴在地上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