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21時16分,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托舉著天宮一號直沖太空。21時許,胡錦濤、吳邦國、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周永康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發射實況。溫家寶、賀國強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試驗指揮樓平臺,現場觀看發射。21時38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發射成功。
秋夜的酒泉衛星發射場上星光閃耀,明亮的尾焰映紅了大漠長空。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47次飛行,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的第8次發射。外媒昨日對此評論稱,這是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的又一標志元素。
昨日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的專家均認為,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既是中國航天科技的進步,也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顯現。同時,天宮一號的發射也將帶動高端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并促進整個產業鏈的轉型與升級。
展現綜合國力
從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無人飛船登陸太空,到2008年9月25日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用不到10年的時間實現了7次跨越。昨日,中國載人航空技術又實現了第八次跨越——空間對接,并將建成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
實現這次跨越的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據了解,天宮一號是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科技研究院為主共同研制的飛行器,其長度為10.4米,艙體結構最大直徑3.35米,分兩艙結構,兩個艙段分別為試驗艙和資源艙。天宮一號的設計運行高度在370公里左右,在空間軌道的壽命是兩年。
據官方介紹,天宮一號的發射是屬于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二步——空間實驗室階段,并為第三步——空間站建設做技術上的準備。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一步——載人飛船階段已通過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順利完成。
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天宮一號的技術負責人楊宏還解析了天宮一號的四個特點:對接任務、中國首次研制發射的低軌道長壽命空間飛行器、采用了多項新技術和中國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
“現在看來,確實是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天宮一號直接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巨大進步。”昨日,南京大學商學院宋頌興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載人航天技術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和人才儲備。天宮一號的發射,恰恰說明了中國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三方兼備的綜合能力。”
用于和平目的
據了解,如果天宮一號和不久后發射的神舟八號能成功對接,就意味著中國將繼美國和前蘇聯(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同時,與美國和前蘇聯不同,中國在空間對接技術方面的進展可謂神速,即距第一次太空行走僅有3年時間,就有了空間對接技術。
這引起了俄羅斯和歐美媒體的強烈關注。美國媒體酸溜溜地評價,“中國太空技術的進步預示著未來的太空戰略格局將被打破。”美國媒體不忘給中國“戴高帽”,“‘天宮一號’的發射將使中國重新獲得其應有的全球大國地位。”代表日本右翼勢力的《產業經濟新聞》也表示,“中國希望借此掌握航天器交會對接技術,若取得成功,中國宇航事業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不過,更多的西方媒體卻將天宮一號與軍事聯系在了一起,認為“中國將提升在整個亞洲的軍事實力,甚至對區域造成威脅”。但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將其斥之為“無稽之談”。“這是西方一貫冷戰思維的延續。根本目的是遏制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最終達到壓制中國的目的。”崔新生表示,“實際上,美國航天技術之所以會領先世界,很大程度上要歸結為上世紀的冷戰。連歐美國家打著科研旗號的空間站本身,也是當年太空軍備競賽留下的最主要‘成果’之一。”
9月28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洪磊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中國的空間活動用于和平目的,“中國航天事業是人類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愿與世界各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則基礎上開展航天領域,包括載人航天的國際合作,以推動世界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做出積極貢獻”。
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同樣在當天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外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一貫主張和平利用外空,堅決反對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
軍事專家則強調,與美國和俄羅斯等太空強國相比,中國的空間站技術實際上僅在起步階段。路透社評價到,“從技術角度看,作為技術測試平臺的‘天宮一號’,即它與‘神舟八號’成果對接,也只是模仿了40年前美國和前蘇聯做過的事情和技術。”
帶動產業發展
在國人靜待天宮一號升空的時候,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因天宮一號的法身出現異動。早在2010年,就有券商在分析未來軍工板塊的業績時,就將天宮一號帶來的影響考慮在業績和股價預測的范圍內。最近,與天宮一號有關的研究報告更是頻繁見諸媒體。東方證券日前就直言“關注天宮一號事件性催化劑帶來的投資機會”,同時,其還很看好航天產業中長期發展潛力。
不過,在9月29日的A股市場中,股民的期待卻與股價走勢形成了反比。據了解,軍工航天板塊中的航天科技跌停收盤,航天晨光、航天動力等與“航天”沾邊的個股也幾欲跌停。
對此,宋頌興并不在意,“股價的下跌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到天宮一號對產業的帶動作用。”他認為,天宮一號在電子技術、液晶技術、環保節能、動力技術等方面采用的或都是中國最先進的技術,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相關產業扎扎實實的進步,另一方面意味著相關產業一旦全面應用后,給廣大消費帶來的真真切切的實惠。
“相關部門花巨資研究建設天宮一號等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未來對整個行業的帶動和促進,第三步就是技術在民間應用領域的最終成熟,并帶來進一步的廣泛運用。”宋頌興表示,“從某種意義就是說,天宮一號能帶動中國的產業轉型和升級。”
大同證券認為,“伴隨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的,是未來航天產業可能面臨的更高速發展。同時,航天軍工作為高端裝備制造的最重要一部分,未來將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與宋頌興觀點相似,大通證券的分析師還表示,“國防工業歷來是新技術和產業升級的先鋒。中國相關部門已通過實施國家重大專項和發展重點技術關鍵設備,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率先開始了新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因此,天宮一號的發射將拉開中國航天產業未來快速發展的序幕,帶動整個產業高速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