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8日消息(記者馮本靜 特約記者熊瑛 通訊員吳勝安)近半個月來,熱帶氣旋和強降水頻襲海南。這一現象的成因是什么?有何特點?海南省氣象部門有關專家進行了詳細分析。
9月下旬以來,南海熱帶輻合帶北抬,副熱帶高壓西脊點西伸;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躍,生成后以西行路徑為主,進入南海后影響或登陸我省,并與南下的弱冷空氣共同作用,產生了4次較明顯的降水過程,給我省造成了嚴重的風雨災害。省氣象臺站資料顯示,9月25日—10月7日,各市縣累計降水量為267.9—792.2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區偏多1倍以上,其中海口偏多5.7倍。鄉鎮自動氣象站資料顯示,9月24日20時—10月7日20時,全島共有69個鄉鎮雨量超過600毫米,4個鄉鎮雨量超過800毫米,其中,2個鄉鎮雨量超過1000毫米,分別為瓊中黎母山鎮1143.5毫米,昌江王下鄉1129.9毫米。
具體原因:一次熱帶風暴兩次強臺風與輻合帶和弱冷空氣共同影響
具體來看,4次較明顯的降水過程分別為“海棠”、“納沙”、“尼格”,以及輻合帶和弱冷空氣共同影響所帶來。
9月25日—27日,受熱帶風暴“海棠”及其外圍環流影響,本島西部和南部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其余地區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鄉鎮自動站資料顯示,過程累積雨量54個鄉鎮超過100毫米,3個鄉鎮超過250毫米,最大為文昌會文鎮315.9毫米。
9月28日—30日,受強臺風“納沙”影響,全省普降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氣象臺站資料顯示,9月29日全省有半數市縣日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其中,屯昌360.0毫米和白沙300.0毫米,均居當地歷史同期第2位;儋州266.5毫米、澄邁241.0毫米、瓊海207.0毫米,居當地歷史同期第3位。鄉鎮自動站資料顯示,9月27日20時—30日20時,全島共有個193鄉鎮雨量超過100毫米,64個鄉鎮雨量超過250毫米,4個鄉鎮超過400毫米,最大為昌江王下鄉,達904.6毫米。
10月1日—4日,主要受強臺風“尼格”影響,各地出現不同強度降水。鄉鎮自動站資料顯示,9月30日20時—4日20時,全島60個鄉鎮超過100毫米,2個鄉鎮超過250毫米,最大為瓊中黎母山林場399.5毫米。
10月5日—7日,受輻合帶和弱冷空氣共同影響,全省有近半數市縣出現暴雨。氣象臺站資料顯示,各市縣過程雨量102.3—533.2毫米。海口10月4日20時—5日20時降水達334.0毫米,突破當地日最大降水量歷史極值。鄉鎮自動站資料顯示,10月4日20時—7日20時,全島共有99個鄉鎮超過100毫米,28個鄉鎮超過250毫米,最大為海口污水處理站576.1毫米。
特點一:全省平均累計降水量504.5毫米,較常年偏多2.5倍
與常年同期相比,近半個月我省降水具有過程頻繁、過程雨量大、降水范圍廣、部分地區短時間降雨強度大四個特點。
過程頻繁:短短半個月內出現4次密集降水。
過程雨量大:9月25日—10月7日,全省平均累計降水量504.5毫米,較常年偏多2.5倍,位列歷史同期第2位,僅次于去年同期。
降雨范圍廣:全省18個市縣過程累積降水量均超過250毫米。
部分地區短時間降雨強度大:多數市縣最強降水出現在9月29日,個別市縣出現在10月5日。全省有近三分之一的市縣日降水量位列同期最大值的前三位,個別市縣位列歷史第一位。
特點二:日全省平均降水量達到187.5毫米 高于2010年國慶
與2010年國慶期間的強降水過程相比,本次長時間的降水也呈現出單日強降水突出、強降水持續性差、伴隨強風災害、降水成因不同四個特點。
單日強降水突出: 2011年9月29日全省平均降水量達到187.5毫米,高于2010年的單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68.7毫米。
強降水持續性差:今年大暴雨的持續性差于2010年,僅有局部市縣出現2天的連續大暴雨,而去年同期,有接近一半的市縣臺站連續大暴雨日數在2天以上,萬寧持續6天出現大暴雨天氣。
伴隨強風災害:風災明顯大于去年,澇災弱于去年,特別是東部地區。
降水成因不同,去年同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迅速減弱,撤出海南及其鄰近地區,我省附近被一穩定少變的熱帶低壓系統控制,導致異常持續性大暴雨發生。今年的降水過程主要由接踵而至的臺風造成,9月25日至10月4日短短的10天內先后有3個熱帶氣旋影響和登陸我省。這在我省歷史上非常少見。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