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房地產調控、資本市場缺乏上漲動力的負利率時代,越來越多百姓通過理財產品抵御通脹;而有些銀行在今年貨幣政策趨緊、攬儲壓力巨大的背景下,逐漸偏離代客理財理念,將理財產品作為充時點的工具,理財市場亂象叢生。
經過多月的公開征求意見,銀監會9日正式印發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在理財的風險評估、保證收益、變相攬儲等方面加以細化,厘清了理財買賣雙方角色,希望將“變味”的理財引向正軌。
做好理財產品風險揭示
數據顯示,2010年15家主要銀行的理財產品共為客戶創造560億元的收入。截至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497款理財產品,規模達8.51萬億元,遠遠超過2010年全年的7.05萬億元。不可否認,銀行已成為個人投資者選擇購買理財產品主要渠道。
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激增的背后,理財市場潛伏著信息披露不對稱、欺詐銷售等亂象。據財匯數據顯示,三季度到期產品數量為4968只,其中僅1142只產品公布到期收益率,占比不到23%。
此次正式印發的《辦法》不僅要求商業銀行做好信息披露工作,還要求銷售理財產品必須明示風險,對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商行應按照風險匹配原則審慎盡責開展理財產品銷售。
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表示,此次出臺的管理辦法規范了銷售環節的行為,明確銀行作為銷售商的定位,厘清銀行與投資方和資金使用方的關系。既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銷售環節的風險,也能防范惡意競爭?!掇k法》明確提出,銀行要制作理財產品的專業風險揭示書,特別強調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理財產品的類型、期限、風險評級結果、適合購買的客戶等信息?!般y行要做到理財產品明示風險,至少五級分類,這將使得銷售合約更加完善。投資者也要認真閱讀合同,明確知曉融資方實力,擦亮雙眼為自己負責?!壁w慶明說。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做好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真正做到“賣者有責”,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買者自負”,最終實現“將適合的產品賣給適合的客戶”,實現合規銷售,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代客理財難保收益
今年以來,理財市場競爭火爆,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在節節攀升?!翱吹絺€別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9%,徘徊在違規邊緣,大行也感到不小的壓力?!苯ㄐ懈毙虚L朱小黃說。
2011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在4%至6%的水平,有部分銀行甚至推出了收益率超過20%的理財產品。但并不是所有理財產品均能達到預期收益,此前一些商業銀行推出掛鉤匯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就出現過零收益狀況。
中信銀行理財分析人士指出,受產品結構和產品條款設計因素影響,對于結構性產品而言,如果掛鉤標的出現最極端的不利情況,理財產品很可能出現零收益。
新出臺的《辦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應當是對客戶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或變相承諾除保證收益以外的任何可獲得收益。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教授趙錫軍表示,銀行只是代客理財,并不能決定到期收益情況,理財產品不同于存款,有達不到收益的風險,銷售人員應該在推銷產品時明確告知客戶?!袄碡敭a品應該有一個最低收益率,這應該是由融資方保證的,而不能在銷售中保證?!壁w慶明說。
監管層嚴控高息攬儲
眼看利率跑不贏CPI,不少居民存款“大挪移”,經受考核壓力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卻在9月初出現存款負增長,較8月末出現大幅減少,攬儲壓力不言自明。加之,今年以來,央行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升至21%,銀行流動性壓力加劇。
朱小黃說,“大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已經成為常規問題,建行從年初就將理財產品作為攬儲競爭的重點?!?/p>
中國銀行金融市場總部總經理袁樹曾表示,現在銀行普遍面臨存貸比等監管紅線要求,增加存款顯得尤為重要?!安慌懦恍┿y行在接近紅線過程中,可能采取一些極端的手段經營。”
中信銀行理財分析人士認為,與去年相比,今年銀行理財產品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產品短期化,一天、三天、七天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二是短期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中長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倒掛。
趙慶明認為,出現這些特點與銀行利用理財產品沖時點有關,有些銀行為了月末沖點,出售短期理財產品,通過技術處理,將這部分錢留在賬戶上作為存款。此外,理財產品吸引來的資金構筑資金池房貸也是不小的利益點。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認為,銀行不應只盯著短期理財產品沖時點的作用,而應多創新符合客戶需求的新理財產品,隨著《辦法》規定的細化,銀行理財產品也將逐漸回歸正途。
“要真正防范理財產品風險,除了出臺銷售環節的管理辦法,今后還應規范融資人準入標準,確保有力的第三方擔保,監管資金流向,長期理財產品更是應定期披露產品信息。”趙慶明說。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