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消息10月16日?? 近期,中央提出要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進一步健全培養體系,完善評價使用制度,強化激勵保障措施,培養造就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并帶動中、初級技能勞動者隊伍建設。
中國對于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源自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從制造業大國跨入制造業強國的本質要求。
2003年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概念,明確其屬于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發布,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來十年發展的“硬”目標——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
2011年5月,作為綱要的配套規劃,中組部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聯合下發《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我國第一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是指導今后十年相關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對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的采訪中了解到,作為綱要中已經明確的國家十二項重大人才工程之一,《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已經印發。這標志著我國國家層面對于高技能人才建設的目標、舉措、載體、投入均已明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歷史車輪,正隆隆前行。
“技能人才只能自己培養”
“科學設計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可以從海外引進,但適合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只能我們自己培養”,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巡視員何文芳對本刊記者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迫切需要大量技術精湛、門類齊全的高技能人才。
在科技成果物化為新產品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還必須有技術工人的參與,特別是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藝和絕招絕技的高技能人才,他們往往發揮著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難以替代的作用。
“這種作用不僅體現在先進設備的安裝調試,依照圖紙和工藝進行新產品生產,更體現在生產技術難題的解決、生產工藝的設計上。”上海市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名譽所長沈榮華研究員,是深度參與2010年人才綱要編制起草的兩位駐會專家之一。他說:“比如中國汽車工業引進了大批國外先進生產線,一些車型也是與歐洲同步上市,但是與國外汽車廠家生產的汽車在質量上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關鍵原因就在于技術工人的技術、技能水平存在著差距。”
目前,我國國家職業資格等級由低到高分為五級,分別為:國家職業資格五級(初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二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高級技師)。
“對照發達國家的做法,當前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總量不足、結構失衡、培養體系不健全、保障激勵機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和社會氛圍有待改善等幾個方面。”何文芳這樣認為。
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1.12億人,占從業人員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萬人,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能勞動者的5%。據預測,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將分別比2009年增加約540萬人和990萬人,其中還不包含現有的存量缺口440萬人。
在結構方面,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民企和中小企業少,傳統機加工類工種多,新型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少;有40%以上的技師、高級技師年齡超過46歲,人才斷檔問題比較突出,年輕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體系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有待加強,政府的相關公共資源建設不足。“有的企業每年耗費大量財力送管理人員學MBA,送工程技術人員去高校拿文憑,卻不愿在技術工人培訓上多投入。這是一種短視心態”,何文芳說。
此外,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總體偏低,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影響了其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在政府投入方面,除部分省市外,大多數地區高技能人才工作缺乏長期、穩定、充足的經費支持,難以確保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何文芳說。
急需緊缺人才
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主要包括技師培訓項目、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等三個工作項目,并首次確立了中央財政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補貼機制。
按照這一計劃的要求,為適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我國將加快培養一批具有精湛技藝和掌握新知識、新工藝的技師和高級技師。從2011年至2020年,全國將新培養350萬名技師、100萬名高級技師,使技師和高級技師總量達到1000萬人。其中,國家重點支持50萬名(每年5萬名)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行業和領域的高級技師培訓。
沈榮華說,目前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裝備制造、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財會、國際商務、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現代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等經濟重點領域,這些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高技能人才都是到2020年的急需緊缺人才。
“當前,還要特別重視服務業高技能人才的發展。”沈榮華說,目前,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低于與我國發展階段大體相當國家50%左右的水平。可以說,服務業仍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伴隨我國服務業的大發展,與此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已刻不容緩。
“此外,各地還可以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確定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何文芳說。
“對急需緊缺人才的重點培養,要把握一個關鍵,即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創新培養模式。概括起來,就是三個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習與工作結合,做人與做事結合。特別是要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創新能力、精湛技藝和職業道德,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沈榮華表示。培訓基地精細化
近年來,在高技能人才需求驅動下,全國各地依托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中高等職業院校和大型骨干企業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已如雨后春筍般興建起來。2008年,人社部就已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名單。
在何文芳看來,納入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后的培訓基地建設,將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需要,主要圍繞十大振興產業、新興戰略性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行業領域,依托具備高技能人才培訓能力的職業培訓機構和城市公共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重點開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訓、高技能人才評價、職業技能競賽、高技能人才課程研發、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動。
“關于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已經明確了資金投入額度”,何文芳說,從2011年到2020年,我國將建設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基本形成覆蓋重點產業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訓網絡。其中,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國家重點支持400個培訓基地的建設。
“國家層面針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財政投入非常難得。‘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這主要是起到示范、引領、帶動的作用,激發地方的積極性”。何文芳說,“此次國家重點支持的培訓基地不是大興土木重新建設,而是在各地現有的培訓基地中,嚴格篩選產生,旨在提升這些培訓基地的質量和實效,對每一筆錢的使用途徑都制定了精細的管理規定,確保錢用在刀刃上。”
絕技大師代際傳承
在企業生產的第一線,活躍著一批身懷絕技絕活的大師級高技能人才。比如中國一汽的王洪軍,能在十幾分鐘內完成毀損車輛鈑金修復,不留痕跡;中石化的代旭升,采油絕技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過億元;平高集團的張全民,憑著數控機床的高超車工技藝,使產品合格率達到99.9%。
“這樣的絕技大師在數十年孜孜以求的生產勞動中練就了精湛的絕活,帶徒弟、寫專著,屬于專家型人才,在企業中被工人像‘神’一樣崇拜著”,何文芳說,“這些絕技大師的價值實現和代際傳承,也是我們長期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綱要中要求,“探索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協議工資制和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形式”。在現實中,高技能人才的激勵保障機制、高技能人才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使用機制,正在不斷探索完善中。
在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中,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被何文芳認為“最有特色”。該項目旨在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在帶徒傳技、技能攻關、技藝傳承、技能推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各級政府、行業、企業選拔生產、服務一線的優秀高技能人才,依托所在單位建設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培訓、研修、攻關、交流等活動。
到2020年底,國家將重點支持1000個左右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基本形成覆蓋重點行業、特色行業的技能傳承與推廣網絡。“把工作室設在企業一線,最能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特別是尊重勞動的精髓,讓極為珍貴的技能大師得到自身價值的充分體現”,何文芳說。
職業發展有前景
新中國成立后,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當時借鑒前蘇聯經驗,我國將工人技術等級和工資等級實行全國統一的八級工制。技術精湛的“大工匠”曾經是那個時代的驕傲,“八級工”不僅工資高,而且受到社會尊敬,從而帶動一大批年輕人鉆研技術,形成源源不斷的后繼隊伍。
在新時期新階段,綱要提出,要“完善國家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這是根據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來的,是加強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現在問題是要抓落實”。沈榮華解析道。
沈榮華說,要徹底改變企業重管理型、研究型人才,輕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錯位現象。要像尊重高級專家那樣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視高級專家培養那樣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像關心高級專家的成長那樣關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長,將高技能人才開發納入企業人才建設總體規劃,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等機制,學習發達國家為高技能人才提供較好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此外,當前十分有必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的貫通辦法,使高技能人才可以繼續向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者,甚至黨政領導干部等不同的方向發展。”沈榮華說。這一“貫通辦法”,被何文芳視為高技能人才發展的“立交橋”,可以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使更多復合型人才脫穎而出。
近年來,在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獲獎者中,已經出現了一線技術工人的身影。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技能競賽活動,也促使更多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從默默無聞的工礦廠房走向了社會前臺,贏得社會尊重,得到物質獎勵。
“對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杰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給予崇高榮譽并實行重獎。比如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全國技術能手,應考慮參照高層次人才有關政策給予相關待遇。同時,重視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加大在其中評選勞模、選拔推薦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力度。”沈榮華說。
“我們在德國考察時了解到,七八成的中學生畢業后選擇參加職業技能學習,男孩子們以能夠操作大型機械車床而自豪。反觀我國的民眾教育觀念、唯‘高考’是從的普遍現象,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社會氛圍亟待改善。”何文芳說。
高技能人才培養在國外
許多發達國家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模、層次結構,以及培養體系、政策法制環境、政府投入和社會氛圍等方面,均有一些較成熟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其一,制定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在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法,規定了職業教育的定義、使用范圍、培訓合同和報酬、福利保障等權利和義務,也規定了國家機構和經濟部門對職業教育的責任和作用。《企業組織法》則規定企業職工委員會必須協助企業完善技術工人的培訓和保護工作,《青年勞動保護法》規定企業有義務在學徒培訓期間為其提供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機會。德國職業教育屬于國家免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國8200萬人口,有各類職業學校9727所,在校生高達260多萬人。
其二,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較大。2001年,歐盟國家公共教育和培訓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平均為5.1%。比利時專門建立公共資金,鼓勵企業和技能人才個人參加培訓,政府促進獨立培訓機構的設立,而這些培訓實訓基地可以為包括自我雇用的從業者在內的各種勞動者提供培訓,并給予金額不等的津貼和補助。丹麥法律規定,年滿25歲的丹麥公民,無論在職或失業,都有權享有最長可達52周的有償脫產職業教育,而這些法定培訓大部分由政府付費或提供各種財政支持。
其三,構建職業資格和學歷互相溝通的渠道。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建立了職業資格證書和普通教育證書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職業資格證書與普通學院教育文憑在地位上有對等關系。如英國職業資格證書NVQ4級大體相當于學士學位,5級大體相當于碩士學位,同時可以互相轉換。獲得職業資格證書NVQ3的技工可以申請進入大學學習學士學位課程。
在德國,普通技工一旦晉升至高級技工,便有權利作為法人獨立經營企業,開店辦廠。一些政治家、企業家就是從技術工人開始謀職并成功拓展了事業。這些人有較高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生活富裕,因此技工職業在德國聲譽很好。
其四,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水平較高。挪威技術工人平均工資水平全國最高,2004年時為21.69美元/小時。德國技工的月平均工資超過德國人的平均工資水平,目前攀升至2500歐元以上。技工在企業工作幾年后可以通過考試晉升為高級技工,其工資增加幅度更為顯著。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