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香港11月3日電 3日凌晨,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如約牽手”,成功實現交會對接,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后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新華社記者就此專訪了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大學、中文大學多位航天技術專家,了解他們對國家航天事業的前景展望。
“里程碑”式跨越有賴于自主創新
對于神八與天宮一號的成功交會對接,受訪的專家們均強調了其“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炯林教授表示,“這是中國航天發展上極重要的一步,因為將來要連接自制的太空站或國際太空站,甚至載人登月,都要以此技術為前提”。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林琿教授,今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太空科學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他介紹,這次交會對接采用了激光雷達、微波雷達以及光敏器件等新技術,突破了通訊、控制、供電等諸多難關,為獨立自主建立空間站邁出了關鍵一步。
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容啟亮強調了“自主創新”的優點。他表示,中國并未沿著美國、俄羅斯的老路,而是采用全新技術自主研發,效率和安全性都大為提高,為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專家們看來,這些突破性成就與中國航天人的專業精神密不可分。陳炯林表示,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時缺乏外援,但以錢學森先生為代表的一代代航天人有極高的素質,他們擁有的“不止是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專業精神”。
“速度”情理之中“準度”令人驚嘆
較之航天強國美、俄,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晚但成績顯著,不少人以“中國速度”贊譽其發展之快,也有人產生“欲速不達”的隱憂。而在專家看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驚嘆的,不是“速度”而是“準度”,隱憂恰恰在于為求穩求準而放緩步伐。
容啟亮表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雖然起步晚,但卻擁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優厚的技術環境。陳炯林指出,美、俄早期航天項目的“準度”是好壞參半,而中國的載人航天與探月計劃至現在為止,均是百分百成功,“這顯示中國航天步伐非常穩健”。
陳炯林還表示,目前并無“欲速不達”之慮,卻擔心“過重穩健”或“怕失敗”會妨礙超前性的創新和突破。載人航天固然必須追求百分百的安全,但是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無人計劃,中國已完全具備條件作出大膽的創建。
林琿則說,“仍要看到差距,注重借鑒別人經驗”。他建議多學習“美俄推動國際合作的戰略”,借鑒“美國有效利用民間資源開展空間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經驗”。
香港既能獲得機遇亦可發揮優勢
香港科技界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家航天事業中來。據容啟亮介紹,香港理工大學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去年共建了聯合實驗室,研發探月工程所需的精密儀器。
林琿介紹說,香港科技界一直很關注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許多大學的科研人員對于參加國家航天事業都有極大興趣,且涉及天體物理、天體化學、醫學、測量、機械工程等諸多領域。
他說,香港學者參與國家航天計劃無疑會帶動香港科研綜合實力的提升,香港國際化的環境也可以幫助內地開展多模式的國際學術交流。
陳炯林還提出了更具體的建議。他說,若以國家航天發展的應用作為一個引導方向,可以專設研究基金,為目前香港較分散的科研取向提供一個凝聚動機,從而獲得既矚目又實惠的成果。
?
相關鏈接:
哈工大為"神八""天宮"交會對接提供多項技術支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