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江蘇淮安四站工程
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內景
南水北調工程:
中國水情的必然選擇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人類從逐水草而居到今天的安居樂業,時時刻刻離不開水。善治國者,必重治水。治水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今中外國家和民族的興衰。
在水資源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適時作出了興建南水北調工程的重大決策。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組織實施的特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是事關全局、保障民生的民心工程,也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戰略性基礎設施。
以人為本,優化水資源配置
南水北調是解決黃淮海流域資源性缺水的戰略措施。黃河、淮河和海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水資源貧乏,目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達到承載極限。
我國水資源稟賦條件并不優越,可供經濟社會活動的水資源十分有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現象普遍存在,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破壞和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水資源的真實家底
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412億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63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其中,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140億m3,占水資源總量的29%。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基本國情,也是基本水情。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水資源年際變化大,降雨和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我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1775億m3,折合降水深為650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北方地區降水更為集中。
其中,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降水量為41900億m3,占全國的68%;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降水量為14454億m3,占全國的23%;西北諸河降水量為5421億m3,占全國的9%。全國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資源量為27388億m3,其中南方地區占84%,北方地區占16%。全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資源量為8218億m3,其中南方地區占70%,北方地區占30%。
我國也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缺水總量達536億m3。由于污水肆意排放、水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破壞和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激增,經濟社會用水擠占河道內生態用水、超采地下水的現象十分突出。北方地區擠占河道內生態用水量達132億m3。全國地下水超采總面積近19萬km2,年均超采量達215億m3,其中淺層地下水141億m3,不合理的深層承壓水年均開采量74億m3,一些地區由于長期透支地下水,出現了地下水漏斗。
目前,我國現狀供水量中約有722億m3不符合用水水質要求,占供水總量的1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水質未達標比例占11%,地下水供水量未達標比例占20%,水安全存在隱患。
水資源成為遏制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北方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該地區總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均約占全國的35%,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在中國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水資源量占全國總量的7.2%,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0m3,只占全國人均水平的22%。
其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72m3,不到全國人均水平的1/8,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淮海平原發生持續干旱,黃淮海流域水資源量持續減少。目前,黃淮海地區缺水量達313億m3,其中黃、淮、海流域分別缺水94億m3、95億m3和124億m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
為了緩解黃淮海流域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現狀,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繼續加大節水力度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時,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十分必要。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水情的必然選擇
南水北調是解決黃淮海流域資源性缺水的戰略措施。黃河、淮河和海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水資源貧乏,目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達到承載極限。海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已經超過當地水資源可利用總量,黃河和淮河流域已經接近上限。按照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維持河流健康生命的要求,流域經濟社會和河道生態用水缺口都非常巨大。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將大大緩解黃淮海地區缺水嚴峻的局面。
南水北調是支持西北、華北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可為黃淮海流域提供水資源保證,對確保京、津、冀、豫、魯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推動地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具有深遠意義。也是縮小東、西部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保障。
南水北調是遏制黃淮海地區和河西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手段。黃淮海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是水資源不足,治理和保護環境、建設和恢復生態系統的關鍵在于水。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通過水源置換等手段,將為生態脆弱地區提供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提高地區的環境容量及承載能力,通過合理安排上中下游用水、生態環境和國民經濟各方面用水,實現人水和諧。
從偉大設想到宏偉藍圖
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的調水是人類重新分配水資源,緩解缺水地區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徑。
盛世治水,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特點。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水旱災害頻仍,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展開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水利建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心系人民、重整河山的膽略和勇氣。
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針對我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狀況,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從此,南水北調工程開始了長達50年的民主論證和科學比選歷程。
跨流域調水絕非創舉
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的調水是人類重新分配水資源,緩解缺水地區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徑。
19世紀中期,跨流域調水工程開始興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已達160多項,分布在24個國家。其中已建的調水工程調水量較大的是巴基斯坦西水東調工程,年調水量148億m3;距離較長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北水南調工程,輸水線路長900km,調水總揚程1151m,年調水量52億m3。
長江有充足的水資源保障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水資源豐富且較穩定,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600億m3,特枯年有7600億m3。長江的入海水量約占天然徑流量的94%以上。從長江流域調出部分水量,緩解北方地區缺水是可能的。
這是南水北調工程選擇以長江為水源地的基本依據。同時,從長江調水地理條件優越。長江自西向東流經大半個中國,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地區,中下游與最缺水的黃淮海平原及膠東地區相鄰,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在經濟技術條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反復比選論證,科學決策
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編制,廣泛利用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集思廣益,民主參與,科學論證,實現了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的綜合集成。據統計,先后有24個經濟、社會、環境、農業、水利等不同領域的規劃設計及科研單位、6000余人次知名專家、110多人次院士參與獻計獻策,召開100多次研討會,研究討論50余種比選方案。
南水北調工程的科學決策不僅體現在理論研究上,更體現在實踐探索上。東線江蘇段工程依托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就是實施跨流域調水的成功嘗試。
它于20世紀50年代開工建設,經過幾十年建設和運行實踐,規劃論證初期提出的一些問題,如長江口海潮入侵問題、蘇北土地鹽堿化問題等,均得到圓滿解決。東線穿黃工程早在1973年就開始組織進行方案研究,1986年正式開挖,并在探洞施工中進行了多項科學試驗,為工程設計與施工提供了科學依據。中線丹江口水利樞紐在建設初期,就考慮到南水北調工程需要,在壩型設計、移民安置等方面留出了空間。這些成功的實踐和探索,為南水北調工程全線開工建設積累了經驗。
又好又快地推進工程建設
南水北調工程將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調水北送,通過東、中、西三條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總體格局。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總體規劃中明確,南水北調工程將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調水北送,通過東、中、西三條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總體格局。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并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經隧洞穿越黃河到天津;另一路通過膠東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調水主干線全長1466.50km。
中線工程從長江一級支流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經唐白河流域西部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李村附近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最終達到北京、天津。規劃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輸水干線全長1431.945公里,全線自流。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黃河干流上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等工程,還可以向臨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規劃分三期實施。
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先期實施的東、中線一期工程調水規模為184億立方米,調水線路總長近3000公里。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同時在江蘇、山東正式開工建設,這標志著世界上涉及流域最廣、惠及人口最多、建設周期最長、投資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正式拉開建設大幕,標志著中華民族期待半個世紀的夢想終于付諸實施。
南水北調工程規模宏大,涉及面廣,建設時間長,涵蓋工程建設、征地移民、治污環保、文物保護等多個領域,是一個具有工程多樣性、投資多元性、管理開放性、效益綜合性的超大型項目集群。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南水北調工程正在全面加快建設。
截至到今年7月底,東、中線一期工程已全線開工,累計下達投資1602.3億元,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101.2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149.3億元的51%。部分完建項目和生態保護、移民搬遷等已發揮綜合效益,惠及沿線省市和人民群眾。石家莊至北京段工程自2008年9月開始已兩次完成調水入京任務,累計調水量達8.85億立方米,高峰時段供水量占到北京城區自來水供應總量的65%左右。2011年7月21日,京石段第三次調水工作啟動,計劃調水1.2億立方米,將為首都北京的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除工程建設外,征地移民、治污環保工作也取得明顯進展。南水北調工程把改善民生作為干線征地和庫區移民工作的首要任務,著力通過和諧征遷改善沿線群眾和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在國內率先把水利水電工程征地移民補償標準由被征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提高到16倍。對原住房補償不足修建24平方米的建房困難戶,按照每人24平方米標準進行建房補助。對貧困村組安排生產安置增補費。將移民新村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將被征遷群眾生產生活安置與當地社會經濟建設相結合,多渠道安排資金,協調地方在供水、供電、交通、通信、醫療、教育等方面出臺扶持政策,使廣大移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丹江口庫區移民已累計搬遷24萬余人,占庫區移民總數的69%,初步實現“平安、文明、和諧”的搬遷目標。
保護生態環境是規劃和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標。南水北調始終貫徹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堅持工程建設與治污環保相結合,著力打造清水走廊、綠色走廊。曾經是污染嚴重的東線沿線,使社會各界看到了治污工作的曙光。
東線沿線省市通過提高已達標企業的排污標準,加強京杭運河船舶改型和沿河垃圾、污水收集站建設,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和濕地建設,建立水質風險預警系統等措施,使東線水體水質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黃河以南36個控制斷面,有30個斷面水質達標,達標率為83%,其中,江蘇省14個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蘇魯兩省省界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標準。中線水源區通過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設施、工業點源治理、庫周垃圾清理、生態農業示范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確保丹江口庫區水質長期穩定達到國家地表II類水質標準。
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期間,不僅考慮了工程對調水區、受水區的影響,也考慮了工程輸水沿線的水質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對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為供水安全提供基礎性保障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通過東、中、西三條線路引水北上,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聯系,將構成“四橫三縱”的水網格局,從而實現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在節水、挖潛的基礎上,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總調水規模達448億立方米,相當于給北方地區新開辟了一條黃河,供水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5%,直接惠及人口達5億以上,潤澤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是為44座大中城市解決缺水之憂和擇水之苦。
僅東、中線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縣級以上城市就有253個,直接受益人口達1.1億人,可望徹底改變華北地區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質的地下水的狀況,改善黃淮海平原地區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促進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為黃河下游地區補充水量,為提高西北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創造了條件。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可增加防洪庫容33億立方米,與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可使漢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消除70余萬人的洪水威脅。
為地區協調發展提供堅強支持
南水北調工程能促進潛在生產能力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華北地區是我國比較發達的地區,區內蘊藏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還有鐵礦、有色金屬、石膏等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但由于水資源的短缺,目前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組合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出來。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增加華北地區水資源供給,有利于華北地區發揮潛在優勢。
同時,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可以緩解受水區水資源供需緊張局面,逐步消除影響北方經濟發展的“瓶頸”,極大地提高北方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進一步推動北方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將通過填補城市供水缺口,可以減少“擠占”甚至返還部分農業、農村、農民用水,對城市、農村用水進行合理分配,從而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這些地區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并且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建設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為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產生活創造條件
南水北調工程是洪水資源化的示范工程,也是糧食安全的保障性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通過在沿線各地建設調蓄水庫和利用自然湖泊,可較大地增強水資源調配能力,尤其是通過適時調引長江流域的洪水,入注沿線調蓄水庫,不僅可以減輕水源區防洪壓力,而且為北方地區農業灌溉、回補地下水等提供水資源保證,有效緩解受水區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工程實施后,每年可間接增加生態和農業用水60億立方米,使北方地區水生態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逐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并進一步提高北方糧食產區生產能力,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促進糧食供需平衡。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增多條件下,增加國家抗風險能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南水北調工程還有利于拉動內需和擴大就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數據表明,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將直接拉動沿線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僅東線、中線一期工程,每年可增加約18萬個就業機會。在工程建成后的運行期,隨著廣大受水區水資源條件的改善,企業生產結構和規模也會隨之變化,一些新興產業將得到迅速發展,擴大就業的機會將進一步增多。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期間,不僅考慮了工程對調水區、受水區的影響,也考慮了工程輸水沿線的水質和生態環境保護,組織編制了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并將東線治污和中線水源地保護納入總體可研報告統籌安排,有關投資納入工程總投資,為治污環保工作深入開展創造了條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確定的地表水Ⅲ類標準,既為水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緩解沿線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促進江蘇、山東兩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嚴格排污標準、改進生產技術等綜合措施,強化水污染防治,促進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
中線水源地保護工作,通過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實施生態補償和治污防污措施,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受水區通過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加大污水處理力度,保證生態環境用水,促使受水區群眾提高水意識,自覺養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習慣。工程通水后,還可遏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對地面沉陷等環境地質問題的解決起到積極作用,顯著緩解北方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王浩)
王浩介紹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8年1月—1985年6月在清華大學水利系農田水利專業學習,先后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7-1989年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系統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1985年起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從事科研工作至今,1994年被水利部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工,2001年任水資源所所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國)副主席、創新方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