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周曉娟創建的QQ群——“熊貓之家”(1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朱國亮攝
多次挽救陌生生命,卻從不與被救者聯絡
周曉娟第一次獻血是在2000年,那時她才19歲,在甘肅省一所中專學校就讀。
“第一次獻血,沒什么目的,也不是響應誰的號召,就是聽獻了血的同學說,符合一定條件就可以獻血,于是就去了。”周曉娟回憶說。
那時,這個來自農村的樸實姑娘,還不知道自己的血型是稀有的RH陰性。直到2007年,甘肅省血液中心召集獻血者聯誼,她才知道自己是特殊的少見血型。
知道自己的血型后,周曉娟有些意外,但是這沒有影響她繼續獻血。
“她一直和我們保持著聯系,住宿、工作地址變動,尤其是手機換號,都主動告知我們,怕我們聯系不上她。”王水珊說,“我們曾建了一個庫,納入了600個像周曉娟這樣擁有RH陰性血型的人,但一半以上已難以聯系。”
周曉娟家庭并不殷實,父母務農,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她畢業后,在一家民營圖書發行公司工作,收益也不豐厚。然而,她從來沒有想過,用她稀有的血型去為自己爭取點什么,她甚至從未主動聯系過那些身體里流淌著她稀有的血液的人。
“至今,只有一個接受我輸血的患者與我有聯系,其他人我都不知道是誰,我也不想聯絡他們,我不想讓他們有負擔,覺得欠我人情?!敝軙跃暾f,“我只是做了點‘平常事’,我不想因為我幫了別人一點小忙,就一定要別人來幫我、感謝我?!?/p>
然而,王水珊這個血源招募工作者知道,周曉娟這個平實、不善言語的姑娘所說的“平常事”一點不平常,她獻出的每一滴稀有血液,對那些病危的陌生生命而言,是再多的黃金、白銀都換不來的。有好幾次,都是病人已生命垂危,等待她來應急。
周曉娟第一次捐獻機采血小板,就源于一個危重病人,急需輸注A型RH陰性血小板。那是2008年10月的一天下午,她正在上班,接到一個陌生人的電話,她有些遲疑,但經過核實是甘肅省血液中心提供的電話后,她當即同意愿意捐獻機采血小板。
之后,她放下手頭的工作,前往血液中心接受體檢。體檢合格后,第二天一早又去獻血。這是她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成分獻血,捐獻的是一份血小板。在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中,她的血液流經密閉的血細胞分離器,經過循環分離出病人需要的血小板。
“這個過程比獻全血復雜,時間長,需要一個多小時。雖然捐獻過多次全血,但機采血小板還是第一次捐獻,當時心里多少有些怕,由于緊張在采集過程出現了一些不適的感覺,不過還是堅持下來了?!敝軙跃暾f。
如今說到這一切,周曉娟口氣很輕松,但那畢竟是第一次,看著自己鮮紅的血液沿著不同的透明塑料管線,流入三個密封的塑料袋內,最后部分血液又流回自己的身體,想不緊張都難,而這卻是為了一個此前從未謀面、今后可能完全不聯系的陌生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