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乘客坐摩的。(記者 陳延鵬 攝)
?
海口網11月17日消息(記者?陳延鵬)突然掉頭瘋狂逃跑、一路上左顧右盼躲躲閃閃、逆行、闖紅燈等違法行為似乎成了當下摩的司機必備的“絕活”。面對高壓下的交通整治,摩的不但沒有“作鳥獸散”,反倒像“驚弓之鳥”一樣照常經營,置乘客生命安全于不顧。??
?
“摩的”仍隨處可見
相比“禁摩”整治行動之前,海口“摩的”已經明顯減少了許多。但記者調查發現,“摩的”載客在海口仍可視為一種普遍現象,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段,三五成群路邊等客的“摩的”隨處可見。
公交車站后方、商場附近、菜市場門口、車站門口都是“摩的”扎堆和頻繁出沒的地方。龍昆南中國城公交車站后面儼然已是一個“摩的站”,少的時候是四五輛摩托車在此候客,多的時候則有七八輛,進進出出“秩序井然”。
“現在抓得嚴,以前更多。”一位“摩的”司機說,因為人多才有生意,所以他們才會選擇在公交車站扎堆。而且一旦落腳就不會輕易換地方,因為每個“摩的站”都是有固定成員的,外人不可能隨意加入,多年來大家一直遵守著這個“行規”。
摩的闖紅燈。(記者 陳延鵬 攝)
隨意違法危險性大
因為怕被抓,在“摩的”司機的眼里,任何交通標識都沒有交警更顯眼,凡見到交警馬上采取“措施”,如掉頭逆行、鉆進車流之間等,他們寧可冒險,也不會坐以待斃。
11月16日上午,記者以8元的價格從大英路乘坐一輛“摩的”到龍昆南路中國城。在半路上,司機突然把車停下來,要求記者先付錢,“最近查得嚴,現在路上到處都是交警。”該司機慎重地說。
這輛“摩的”上了國興大道后,原本應該走南大橋掉頭口處上龍昆南路,但因為看到一輛交警查扣車輛的拯救車在南大橋下經過,該司機如“驚弓之鳥”般立即掉頭。記者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一把抓住車后座的鐵架,差點從車上摔下來。在車流中逆行、橫穿馬路后,該司機仍緊張地左顧右盼。
上了龍昆南路后,該“摩的”一直避開輔路在主干道上狂奔。每當要過紅綠燈時,司機就會將車開進車流之間,即使前方是紅燈,他也會從等待通過的車輛縫隙中通過,一路下來共遇到兩次紅燈,但一次沒停過。最后一次在龍昆南大轉盤遇到直行紅燈,司機照樣不顧四面八方的車輛,瞅準時機直接闖到中國城公交站。
摩的司機收錢。(記者 陳延鵬 攝)
鋌而走險就為生存
記者留意到,開“摩的”載客的大多為30歲到40多歲的中年男子,很少看見女“摩的”司機。“以前是我老婆開,但她技術不行,上路肯定會被抓。”一位姓云的“摩的”司機說,他家中有兩個孩子。以前老婆開“摩的”一個月下來最低也能賺1000多元,他則一直沒有正式的工作。去年因為抓車嚴,他便讓老婆去賣水果,而自己來開“摩的”。但這行也不好做,一天就跟做賊似的。
“現在打工的都能賺幾千塊一個月,何必還干這個。”對于記者的問題,云姓司機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他們干的工苦,我干不了。”記者又問:“如果摩托車被抓了怎么辦?”“那就只能買電單車了,現在用電單車拉客的比‘摩的’還賺錢。”云姓司機很自然地回答。
摩的司機收錢后逆行。(記者 陳延鵬 攝)
市民稱“真的很怕”
“摩的”之所以能夠繼續生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市民乘坐。
難道乘坐者不知道“摩的”潛藏的隱患和要承擔危險嗎?有市民這樣告訴記者,對于乘坐“摩的”大家都“怕”,但卻仍有依賴性,這種心理尤其以青年男女為主。市民林小姐說,每天上下班都是交通高峰期,常常擠不上公交車,打的也很困難,所以有時就不得不坐“摩的”或“電的”。
“看著別人坐,我都害怕,自己坐更不用說了。”林小姐說,“摩的”從不主動理會任何交通法規,自打坐上車就一路“綠燈”,直到到達目的地才會停車。司機提心吊膽,乘客同樣提心吊膽。她每次坐“摩的”都覺得自己是不得已而為之。
摩的在等客。(記者 陳延鵬 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