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崖城古城墻挖掘現場(資料圖片) 三亞晨報記者 翁葉俊 攝
海口網11月21日消息??今年10月,《三亞市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規劃》在歷經三年多的反復修訂和等待中終于獲批。這標志著三亞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又取得了一大進步,傳統文化保護在備受矚目中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保護傳統文化,不只是努力留住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向后代有個交代,還要合理開發,為三亞旅游事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重發掘:
用事實顛覆“文化沙漠”的“錯覺” 過去的三亞,因為地處南海之濱,受困于低下的生產力,曾被稱為“荒蠻之地”,被世人視為畏途。即使在建國以后,由于很長一段時間內三亞的經濟社會極不發達,人們對當地的歷史文化認識不夠,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三亞是“文化沙漠”。
然而,接踵而來的事實證明,三亞不但不是“文化沙漠”,而且還是“文化富礦”。
1992年3月,我國10多名考古人員來到三亞落筆洞,他們在洞內首次發現了古人類牙齒化石,時代為距今1萬年左右,是海南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區內挖掘出晚期智人牙齒化石、石制品與大量動物化石。石制品有200多件,主要為打制生產。發現哺乳動物化石45種,水生動物24種,其中螺殼數量達7萬多個。落筆洞成為海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聚居場所。
古三亞人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優秀文化。有“衣被天下”美稱的黃道婆,700年前生活在三亞的黎族聚居區,向黎族人民學會使用紡車和織造技術,之后把這些技術在淞江傳授給當地人民,迅速普及推廣到全國,受到朝野的普遍尊重。18世紀乃至19世紀,淞江布更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當時稱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追本溯源,是勤勞、智慧、善良的三亞人直接成就了“衣被天下”的黃道婆。
在三亞市博物館館長孫建平看來,三亞的文化積淀更是濃厚。在過去的3年中,孫建平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建國以來的三亞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工作人員深入黎村苗寨、山村農場,走街串巷,完成了對三亞兩區六鎮五個國營農場和122個行政村委會的普查工作。經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的校驗核定,三亞“三普”共登記在冊為301處,新發現243處,其中古遺址22處,古墓葬14處,古建筑20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51處。
“與三亞的地理位置一樣,三亞的文化積淀更多表現出與內地不一樣的地方,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文化富礦”。一位參加崖城城墻考古發掘的教授說。
重保護:
用投入喚醒“文化遺產”的“生命” 與三亞的地理位置和天氣狀況有關,常年的海風頻仍,暴風雨侵蝕,蟲蛀,導致三亞的書籍難以保存與流傳,三亞人的文化傳承多靠口口相傳,更多文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存在著。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市群藝館館長王昌華介紹,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根據目前普查的項目和了解到的線索,我市非遺資源約有16類97項。涉及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傳統體育與競技及傳統醫藥等。
遺憾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現代化,許多過去口口相傳的生產生活技藝,因為后繼乏人而面臨消失的困境。為了搶救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里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傳部主要領導負責的50人保護隊伍,從出臺相關規章制度入手,深入社區農村,訪問老藝人,詢問非遺線索,為各門類的非遺項目建檔。迄今為止,非遺保護工作者對重要的“非遺”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了情況分析和學術研究,撰寫出3萬字的普查工作總結報告,并拍攝照片、錄音、攝像等,做到每個非遺項目都有較有完備的資料檔案。
到目前為止,我市有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另有省級保護項目5個;市級保護項目6個。
傳承,把非遺項目發揚光大,是另一項重要工作。拿國家級非遺項目《打柴舞》來說,2008年,為了改善黎族打柴舞的保護條件和環境,市政府投建了一條長3公里的水泥道路,通向黎族打柴舞的發源地——崖城鎮北嶺村委會郎典村3個村民小組。并不斷組織傳承人在郎典村開展傳習活動,現在能熟練表演打柴舞并成為第三代傳承人的有24人,其中中、小學生有16人。現在,打柴舞廣泛應用于三亞各種文化節慶活動中,在三亞很多景區內,常有專業性質的打柴舞表演,市民和游客積極參與其中,打柴舞生命力得到有力的培育。
重利用:
按規劃強力打造“歷史文化旅游區” 近幾年來,因為保存完好的瓊南規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明清古民居群,保平村吸引了眾多業內專家的光臨,成為研究海南古代建筑文化的活標本。2010年3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到訪保平村,認為保平村的明清建筑保存在全國屬“出類拔萃”。在保平村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的評審會上,幾乎所有的專家都給出了最高的評價。
而保平村,只是整個崖城歷史文化名鎮的一個部分。在崖城,有很多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元素等待發掘和利用。所以在2007年崖城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后,2008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崖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我市成立了三亞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管委會,強力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開發工作。
在市政府的功能區劃中,崖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承擔著打造“歷史文化旅游區”的角色。而在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兩個規劃中,已經設計了屬于“中國邊陲歷史文化名鎮”的幾條歷史文化旅游線路,開發三亞的深度旅游資源。
“這也是一個新的旅游產品,到檳榔村就看黎家文化,看新農村建筑,到崖城來就是看歷史文化。這是未來崖城旅游的一個特色,也是政府預想中發展崖城經濟、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三亞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何擎國介紹說。
正是基于此考慮,在今年10月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兩個規劃正式獲批之前,我市已經踏踏實實地做起了崖城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作。去年以來,在政府各職能部門及業務技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我市啟動了名鎮保護建設2010-2011年的八大項目。其中,文物修繕項目4個,基礎設施道路建設項目4個,這8個項目總共投入資金1.54億元,全部由市財政安排和開發銀行貸款。這些項目均由政府主導、嚴格把關,經過充分論證、精心設計、嚴格施工。這一批項目完成后,古城的歷史風貌和公共基礎設施將得到很好的恢復和改善。而整個名鎮、名村的保護、建設、開發和利用,已經寫進了三亞的十二五規劃。